旧时,每当夏日久旱不雨,庄稼枯菱,常有求雨活动。农民聚集成群,各执柳枝,到龙王庙抬出龙王望像,鸣锣击鼓,在街道游行求降甘霖。或搭建神棚一座,棚内悬挂神像,昼夜叩拜析求,划定期限若干天,若在期限内降雨,便集资修庙或演戏,向神灵致谢。
河北赵县东晏头村在道路施工中,出土一块元至正乙酉年(公元年)刻立的《祷雨碑》。碑文叙述了赵州监州奉议方公在天遇旱灾到“双庙龙泉”的懿济圣后庙和显泽大王庙祷雨的过程。碑刻文字保存完好,撰文人及官职和立碑官员清晰可辨。
历史上的双庙龙泉,在城北东晏头村,距县城约一华里。乡人俗称其为龙神庙或龙王庙。据明、清州志载,龙王庙乃州民李通之于金大定四年(公元)建成,并于元朝皇庆元年(年)和元至正乙酉年(公元年)重新修缮。《祷雨碑》为元从仕郎太常礼仪院奉礼郎屈敏中撰文并书,立碑人为州吏、都目、提控案牍、敦武校尉、承信校尉以及朝列大夫真定路赵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奉议大夫真定路赵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奥鲁、劝农事等人。
屈敏中写道:“赵有二祠,附城之北,面阴而背阳,左曰‘懿济圣后’。右曰‘显泽大王’。有井于祠之前,每遇旱而祷,俎设空瓶,神格水溢,雨必随之。既雨,乃还水于井中。”文中记述了赵州监州奉议方公于至治庚申年(公元年)和至乙酉年(公元年)两次“以俸金”购买香烛纸钱,斋戒沐浴祷雨,而龙神显灵的详细经过。遂下令于至乙酉年十月修筑“八角琉璃亭”保护龙井的经历。
东晏头村的陈聚时老人,民国14年(年)出生,是个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善言健谈的老人,闲赋后常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上理事。他不识字,却有惊人的记忆力。老人说,“龙神庙大的很,占地少说有十几亩,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记得庙前有两眼井,村里人叫它“龙眼井”,过了“龙眼井”是一对把门的石狮子。庙门内,一侧更衣房,另一侧是道士的住房。院正中就是这眼神奇的井,井上有亭,瓦为琉璃,色彩多样,呈八角形,不用檩梁,均为卯榫楔构相咬扣,无数的榫头榫眼紧紧相扣,组成牢固的摔不散。因井上之亭均为琉璃盖顶,故称“八角琉璃井”。十六根粗大的滚柱将两层楼阁式亭脊擎托于凌空,高约三丈有余,飞檐斗拱,亭内全部彩绘,装有葫芦形脊刹,气宇轩昂,宏伟壮观。传说,这井里住着一条蛟龙,天旱求雨,有求必应。井前有块石碑,说的就是这个事。”
老人在十来岁时见过一次县官祷雨。那年,从城里来了百十来号大小官员,直奔龙王庙,他们将两三条布袋一样的垫子放在“八角琉璃井”台阶下,排队站好。这时候,就有礼生喊:正衣。叩首……
当阴而连绵,多日不睛时,不但庄稼浸涝,而且墙倒屋塌,严重影响生活。这时妇女常用五色纸剪成妇人形状,画上五官,两手栓上帚枝,称为“扫睛娘”也叫“扫天娘”,悬挂在屋檐下或晒衣索上,随风摇摆,说是可以扫云拨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