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农家女白静霞衣着朴素,为人憨厚,种过田,养过牛,别看她站在人们面前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朴实,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她创作的工艺布贴画,填补了赵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的一个空白,深得游客的喜爱。
白静霞工作室在她家临街的三间楼房里,她正和几位妇女在案几上剪剪贴贴。话题就从布贴画说起,此刻的白静霞又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她的外婆是行唐县人,从小就跟母亲学了做布画的好手艺。小时候,她经常到外婆家去玩,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那时,经常有人请外婆做一些婴幼儿穿戴的东西:脑包儿(帽子)、虎头鞋、老虎枕、围嘴儿等,这些儿童用品的图案除了用线绣、点画(在素布上画色)外,大多是按图形剪好“夹纸片儿”(布和纸用面糊压制成的硬板),用彩色布包成,有时,还要根据图案内容的需要,在“夹纸片儿”铺放一层薄厚不同的棉花。这样做出的图形立体感特别强,更逼真漂亮。
小静霞一看就喜欢上了,非要跟着外婆学,外婆就给她几块碎布,让她照着简单的图案勾画、裁剪,然后包上硬纸,夹进去一层棉花……不一会儿,一只大公鸡跃然而生。她越做越有兴趣,在外婆手把手的指点下,十二生肖都做了出来,家里俨然一个小动物乐园。白静霞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仿佛又回到了幼时与外婆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里。
她在家当姑娘时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扯上几尺布料,裁剪缝制,得体的衣服就做出来了。结婚后的好几年里,全家人的衣服也都出自她的一双手。她总爱别出心裁,比如在女儿的衣服上绣个花,用外婆教的手法贴上美丽的图画。女儿玲玲,幸福地回忆说:“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妈妈为我做的那件小红褂,一幅猫捉老鼠的图案栩栩如生,引来好多小朋友的羡慕。那是妈妈自己用碎布头拼裁成小动物后,再缝在衣服上的,独一无二!”
白静霞的外婆已离世多年,老人那精湛的技艺也逐渐让人淡忘了,她自己也为生活奔波着,撂下了手艺。年偶然的一次,白静霞看到电视上有介绍布贴画的节目,童话般的电视画面,唤起了她儿时的记忆,让她重温了外婆给她童年带来的快乐。她觉得,外婆教的手艺是她童年的乐趣,更是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她不忍心这门手艺失传,想把外婆的手艺传承下去。
起初,她闲来无事时自己试着做,做好了就挂在墙上。不料来家里的客人都以为是从哪里花重金买来的艺术品,得知是她亲手做的都不敢相信,继而赞不绝口。亲朋好友的夸赞激起了她更大的兴趣和热情。于是,奶牛事业全靠丈夫和弟弟打理,自己又重新拿起剪刀,找出各种图案和相匹配的布料,一心扑到了布贴画上。她买来各种花色、质地的布料和相关的工具,如剪刀、刮刀、透明胶、双面胶、黏合剂等工具,在自己家干了起来。先后完成了六子争头、奥运福娃、汉宫飞燕、鸳鸯戏水、宝钗扑蝶、麻姑献寿等作品。她还多次到外地与同行交流学习,向艺术大师请教。这样一来,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布贴画制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博取众家之长,还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贴画制作技艺。
她着手创作的赵州桥神话传说。画长1.7米,宽1.1米,描绘的是赵州桥的神话传说。相传鲁班建好赵州桥后,众位神仙来检验拱桥的坚固程度。于是,张果老骑驴,驮着日月星辰;柴王爷推车,载着五岳名山。鲁班担心桥支撑不住,便飞身桥下单手托桥。白静霞精心设计的作品里,再现了传说中的情景。瞧那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弓腰推车的柴王爷……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白静霞还将展翅飞翔的仙鹤、松枝、祥云引入画面,既不失作品的传统色彩,又营造出一种神话独有的浪漫氛围。
在布艺人物的创作上,白静霞更有其独到之处。她发现沿用传统的人物布贴画技法,人物面部缺乏立体感,表情呆滞。于是创造性地在人物面部采用了掏洞鼓眼法和线缀凸凹法,即在纸片的人物眼部掏洞,在人物的嘴角处使用线缀。如此以来,人物面部有了立体感,表情亦大为丰富。起初,白静霞为了验证作品有没有市场,就选出自己满意的布贴画,送到县城的工艺品店,请人代卖,结果竟十分畅销,一幅“六子争头”竟卖出了多元的高价。白静霞担心布贴画艺术失传,担心多年后会成为一种历史的遗憾。她要尽自己的力量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我想,白静霞所付出和收获的一切,也算是对她外婆的一种纪念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