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桥梁大国,无论在山川、江河还是城市之间,都少不了桥梁的身影。不得不承认,在无声无息间,桥梁早已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它连接的不仅仅是遥遥相望的两岸,还有互相牵挂的一颗心。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桥梁却是进步的标志,从最初的独木桥,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桥,以及各种会动的机关桥,无一不证明了人类文明正逐渐蔓延至这个蓝色星球的每一寸土壤。遗憾的是,桥梁也是有寿命的,在岁月的侵蚀下,就算是屹立不倒的桥梁,也终有完成使命的一天。然而,有着年历史的赵州桥却不在其列,上学时,课本中的《赵州桥》一文便介绍了它的与众不同。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是一座以石头闻名的城市,全县一共有3处古代石质建筑——陀罗尼经幢,永通桥和赵州桥。在运河的作用尚未被完全挖掘时,桥梁便成了替代船只的最佳之物,这既是为了节省时间,也是为了方便交通。另外,船只载重量也有一定限制,若是客流量过多,坐船出行反而不美。于是,当桥梁成为交通主力之后,专业造桥师便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他们对桥梁的结构、稳固性、外观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调控,就连建桥材料也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不过,在中国桥梁史上占主要地位的,却非石桥莫属。赵州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桥,它所处的位置乃是陆路交通要道,洨河的宽度不仅达到了37米,两岸的土质也以砂石为主。也就是说,在洨河之上修建高拱石桥不仅会加重两侧桥脚的负担,还必须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尤其在松软的沙土地,这样的设计只会加快桥梁的沉降速度,最终使其变形坍塌,倘若桥上恰好有行人通过,恐怕还会造成伤亡。实际上,古人对石料并不是很熟悉,毕竟中国古建筑材料使用的一直都是木材,关于其性能和受力情况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说,屹立余年不倒的赵州桥不仅年代久远,还克服了石材建筑上的弱项,堪称世界性的突破。赵州桥的设计者名为李春,他将巧妙地将石拱设计成弓形的坦拱,几乎放平了桥面坡度,这样一来,石拱桥的沉降变形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可是,坦拱设计却相当于舍弃了一部分横向稳定度,而且桥体自重也是对承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没成想,李春却在大拱肩上开出了四个小拱,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桥身自重,还增加了泄洪面积,这个做法在世界桥梁史上乃是首创。遗憾的是,虽说赵州桥挺过了6次地震、8次战乱和10多次水灾,但桥体也受到了不少创伤,开裂、崩坏之处也不在少数,若不是专家及时修复,也许这座传奇的石拱桥早就湮灭在历史中了。62年前,赵州桥走完了“桥生”中最后一段路,修复工作竣工后,赵州桥的残缺部分已经焕然一新,尽管古桥部分依然存在,结构主体也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更新换代的石料终究不是年前的。况且,年的修复力度最大,桥上的很多石料都被替换了下来,倘若再加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其进行的修缮,如今的赵州桥早已不是原本的赵州桥了,当年坚不可摧的赵州桥,彻底成为了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2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