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在河北邯郸武安市,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有一座桥,历史悠久,人人应知。自从此桥诞生,故事便相伴流传,从明朝永乐年间,直致今天,武安百姓,代代相传,男女老幼,都能说上几句这桥的故事。那未,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物?能让武安老百姓近六百年口口相传。桥,是七星桥;故事是七星桥的故事;故事主要人物是大明太子太师、户部尚书郭资,五朝元老、当朝太师,曾任北平布政使、北京行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职,人称郭太师。此桥,座落于郭资故里一一河北武安市西马庄村东二百米处一条小河上,和东马庄相连。桥西西马庄,桥东东马庄,一条小河由南向北。青石从桥底相砌,成拱形,桥体彷大名鼎鼎河北赵县赵州桥而建,少了赵州桥宏伟壮观,却多了玲珑娇美。桥顶红石铺面,高出地面约五尺许,河底至桥顶,约有一丈六尺,桥身并不漫长,飞架东、西马庄两村,两村由此天堑变通途。令人称奇的是在桥顶正中间,镶嵌有七个圆形磨盘,色呈雪白,如满园红花中间盛开七朵洁白莲花,美丽动人,更如天上北斗七星。此桥便因此得名七星桥。在武安,和大宋成祐年间所建舍利塔、东魏高欢之响堂寺(原属武安地域)、定晋岩禅果寺等,这“一桥一塔双寺”构成武安著名景地。因名声,因历史,又因人文故事,令人追寻。在七星桥北侧十五米处,有一古井,明时建成,红石砌就,水脉旺盛,从古至今,从未干涸,此井叫太师井,取郭太师之井之意。自然,此井和七星桥一样,和郭资郭太师有密切关联,不然,怎么能叫太师井呢?七星桥,太师井,如两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东、西马庄两村之间,闪烁在武安大地上。话说明朝永乐年间,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武安原属河南省)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灾,庄稼绝收,颗粒无归,民不聊生,饥饿不堪。远在北京时任户部尚书的郭资,闻听家乡武安遭遇灾荒年,父老乡亲悲惨痛苦之情况,忧心如焚,思想如何让家乡人民渡过苦难。郭资为大明朝之清官,勤俭廉洁,从不谋私,朝野皆知。甚至在郭资担任户部尚书之高官,其五子二女仍在家乡务农为生。郭资虽执掌户部,主管财政、金融、粮棉、赋税等,但忠于职守的品格,使他不能擅自动用“国库”即国家之钱物相济家乡,不能触碰为官职业道德底线。但家乡人民又要拯救,減轻苦难。如何拯救?如何减轻?郭资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为帮助家乡五百余村父老乡亲渡过灾荒年。郭资决定第一次动用手中权力,利用户部尚书之职责,暗暗免去了武安百姓三年赋税,以帮助武安人民渡过难关。郭资免武安三年赋稅进京之事被永乐皇帝知晓。永乐帝心想:郭资为“朕之萧何,”一向忠心耿耿,忠君报国,从不谋私,一心为公。此次暗自免一县三年赋税进京,一定有特殊情况在其中,不然,郭资一定不会这样做。我的萧何我知之。于是,在一次朝会将散朝时,永乐帝问郭资道:“郭爱卿,据说武安一县三年粮草赋税没有进京,可为真?”郭资回禀道:“此事属实。”“却是为何?”郭资回禀永乐帝道:“吾皇万岁,容臣禀报:臣老家河南省武安县有一沟河,在县城西,四季水流,乡民往来十分不便,乡人多次来信让我领头修桥,由于国事繁忙,未暇顾及。老臣思年事已高,再不修建,死有愧疚,故在家乡将此桥修建,一者方便乡民出行,再者使万民深谢吾皇爱民之情,三者了却老臣心愿。”永乐帝听到郭资禀报后,又问道:“此桥何名?規模如何?与武安县三年赋税未有进京有何关系?”郭资又回禀道:“吾皇万岁,此桥名叫七星桥,規模宏大。”“如何宏大?”“东有二湖,南有两广,一桥飞架两马庄。”永乐帝一听有“两湖”“两广”,感觉到此桥一定不小,要不怎么费了一县三年赋税?郭资,廉洁之臣,绝对是将三年赋税用于修桥事宜。此桥如此宏大,三年赋税也得计算把握着用。郭资见永乐帝陷入沉思,又说道:“此桥修好后,武安民众非常感恩吾皇万岁,深感皇恩浩荡,如沐春风。”永乐帝一听,心中大为欢喜,遂又问道:“三年赋税可够修桥之用?”郭资回禀道:“谢谢吾皇万岁,通过精打细算,够用,请吾皇不必担心。”永乐帝听郭资禀报后,心想:郭资有大功于国,一向忠君保国,为人廉而忠,实而诚。此次暗免一县三年赋税,所谋为民不为已,为公不为私,况且布朝廷仁义爱民之声于民众,难能可贵!实为忠君保国爱民忠良之臣。想到此,遂向郭资道:“郭爱卿,待有机会,陪朕一同到你家乡看看可好?”郭资忙回禀道:“谢吾皇万岁!”那么,永乐皇帝真的要去郭资家乡武安看一看吗?待下文再讲。年5月1日整理写成于小雅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