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人经过长时期的文明积累,终于在周期时期打造出第一代文人。
孔子(前~前),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就是第一代文人的杰出代表。
周朝的首都有两个,一个是陕西的西安,另一个是河南的洛阳。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的封地就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故这三个地方就成为当时及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文化中心。
由于历史久远,传播范围狭窄,保存不易,与孔子同期及此后近三百年时间内的文人们的作品和名字都没能传承下来。
孔子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源头。
墨子(约前~前),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他的学说虽与孔子有所区别,是在借鉴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有所扩展而已。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这四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人,几乎同时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们的学说和为人处事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
孟子(约前~前),邹(山东邹县)人,师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算是孔门嫡系弟子,他的学说由他的弟子们(其中就有万章)继承和传播。
荀子(约前~前),赵国人,孔门另一代表性人物,将儒学发扬光大,又是法家的开创性人物。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李斯都是其得意弟子。
韩非(约前~前),韩国人,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后世专制理论的鼻祖。
庄子(约前~前),宋国蒙(河南商丘)人,道家学说的标志性人物,其文章极富文采,可谓是浪漫派散文的鼻祖。
在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国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首创新的文学形式—楚辞。
楚辞的领军人物就是屈原和宋玉,人称“屈宋”。
屈原(约前~前),楚(湖北秭归)人。
宋玉,战国楚人,屈原的弟子。
屈原可谓是楚辞的“神”,宋玉就是楚辞的“魂”。他们俩人把楚辞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群优秀的作者(唐勒、景差),共同打造了楚文化的基石。
在战国时期,北方形成两大文化中心(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山西的晋文化),南方有以湖北为中心的楚文化。
三大文化鼎足而立,各放异彩。
秦汉时期,主要是对战国文化的继承、整理、有选择性地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在文学上表现为新的文学形式—赋,占据了主流地位。
赋在表现形式上更多地借鉴了南方文化的代表—楚辞,但在内容上完全继承了北方文化的代表—齐鲁文化、晋文化的精髓,是他们两者间的有机结合。
李斯(?~前),楚国上蔡(河南上蔡)人。
贾谊(前~前),洛阳人。
贾山,西汉,颍川(河南禹县)人。
晁错(约前~前),颍川(河南禹县)
邹阳,西汉,齐(山东)人。
这五人都是政论文高手,是后世政论文作者效仿的榜样。
司马迁(约前~?),夏阳(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史学家;其师董仲舒、孔安国,一代大儒。
司马迁家学渊源,儒学功底深厚,一代史学名家。文史结合,相得益彰,开启史学新篇章,后世史家追逐的标杆。
司马相如(前~前),蜀郡成都人。
扬雄(前53~18),蜀郡成都人。
枚乘(?~前),淮阴(江苏)人。
枚皋,西汉,枚乘子。
严忌,西汉,会稽吴(江苏吴县)人。
严助,西汉,严忌子。
东方朔(前~前93),平原厌次(山东惠民)人。
张衡(78~),南阳西鄂(河南南召)人。
蔡邕(~),陈留圉(河南杞县)人。其女蔡琰,又名蔡文姬,有名才女。
班固(32~92),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史学家;其妹班昭(约49~约)也是一位史学家。
上述九人都是汉赋的代表性作家。
川中双雄(司马相如、扬雄)代表汉赋的最高水准。
前有枚马(枚乘、司马相如)、扬马(扬雄、司马相如),后有班张(班固、张衡)、张蔡(张衡、蔡邕),汉赋大家代不乏人。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史学名家有班马(司马迁、班固)。
司马相如才华出众,涉猎广泛,不愧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大家。
韦孟,西汉,彭城(江苏徐州)人。
刘向(约前77~前6),沛(江苏沛县)人。其子刘歆。
许慎(约58~约),汝南郡召陵(河南郾城)人。其师贾逵。
桓宽,西汉,汝南(河南上蔡)人。
王充(27~约97),会稽上虞(浙江)人。其师班彪。
班婕妤,女,西汉,楼烦(山西朔县)人。
崔骃(?~92),涿郡安平(河北)人。
郦炎(~),范阳(河北定兴)人。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湖北)人。
王延寿,王逸子。
冯衍,东汉,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
梁鸿,东汉,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
傅毅(?~约90),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
赵壹,东汉,汉阳西县(甘肃天水)人。
秦嘉,东汉,陇西(甘肃)人。
徐淑,女,东汉,陇西(甘肃)人。其夫秦嘉。
王褒,西汉,蜀资中(四川资阳)人。
这些都是两汉时期知名文人,有父子、父女、夫妻、师徒,家族传承性很强。
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依然在陕西、河南两省。故河南、陕西依然是文化重镇,但文化中心有所扩散,四川、江苏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四川表现亮眼,川中双雄(扬雄、司马相如)奠定川蜀文化的基石。
楚文化的中心湖北、晋文化的中心山西、齐鲁文化的中心山东的文化地位有所降低。
河北、浙江、甘肃开始加入文化竞争的行列。
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播,这得益于天下统一、驰道八达。
文学的发展之路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期的。早在公元前多年就开始萌芽,随着士人不断向文人转化,文人和士人合为一体,文人作为独立个体,成为社会和政坛的佼佼者。
文学在促进文人的形成和进步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缺一不可。
春秋战国时期,可谓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思想理论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已经相当成熟、先进了。文学才开始崭露头角。
文学在战国时期终于亮起了大旗,屈原成了第一位引领潮流的旗手。
经过秦汉时期的打磨和精雕细琢,文学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多样化,更为大多数士人所接受。
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文人群体,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从秦汉时期起,逐渐培育出多个文化中心或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北方,形成五大文化区域。
山东、安徽的齐鲁文化、皖文化,越到后期,两者的结合越紧密。
河南的中原文化,在前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山西、内蒙的晋文化、蒙族文化,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进步。
河北、京津、东三省的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间的冲突,有时会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伤害,但那是暂时的,一种新的文化会在冲突中孕育出来。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的秦陇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维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展风采,争奇斗艳。秦文化的影响,率先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优质名片,享誉世界。
在南方,也形成五大文化区域。
江苏、上海的吴文化。
浙江的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来居上,成为近现代文化的主力军。
福建、江西、台湾的客家文化。
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大量士人南下避难,带动本地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宋朝时期结出丰硕的成果。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的楚文化及由此分立而出的荆湘文化和南粤文化。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蜀文化及由此分立而出的川渝文化、黔文化、滇文化。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川盆地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在文化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这十大文化区域中,吴文化、越文化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文化的领头羊。
这一事实证明,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超乎想象。经济越发达,文化也能紧随其后。经济是文化的坚强后盾。
吴文化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吴国高度相关。
吴国的第一任国王与周朝王室同属一个家门。由此可以推知,吴文化与周文化(以河南、陕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传承关系。
两汉时期,枚乘为吴文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石。
如果以百年为一个时间分段,江苏(包括上海)在每一个时间分段,大都具有不止一位的代表性文人。具体如下:
公元二世纪:1人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孔融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加上“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代表魏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公元三世纪:4人
陆机(~),吴郡华亭(上海松江)人。
陆云,陆机弟,号称“二陆”。
葛洪(约~),丹阳句容(江苏)人。
张翰,西晋,吴(江苏吴县)人。
公元五世纪:9人
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
鲍照(?~),东海(江苏涟水)人。
鲍令晖,女,鲍照妹。
萧子良(~),南兰陵(江苏常州)人。
萧衍(~),南兰陵(江苏常州)人。竟陵八友之一(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雲、任昉、陆倕)。
萧衍是为数不多的文人皇帝之一。更为可贵的是家学渊源极深,父子多人,才华出众。政治上不及格,文学上发光彩。
汤惠休,南朝宋。
刘孝绰(~),彭城(江苏徐州)人。
刘孝威(约~),彭城(江苏徐州)人。
刘令娴,女,刘孝绰妹。
三国时期,吴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东晋、南朝时期,江苏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再加上皇室的大力倡导和亲身尝试,都让吴地的文化越发成熟,知名文人开始多了起来。
公元六世纪:5人
萧统(~),萧衍的儿子。
萧纲(~),萧统弟。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陈叔宝、徐摛、庾肩吾、徐陵、庾信、江总、孔范)之一。
皇帝和大臣都沉迷于诗歌,对文化的倡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对文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但对政治而言,就是玩物丧志、祸国殃民。
萧绎(~),萧纲弟。
陆德明(约~),苏州吴(江苏吴县)人。
陈叔宝(~),南朝陈末代皇帝。
公元七世纪:5人
李善(约~),江都(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约~约),扬州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唐诗中的精品。
刘眘虚,唐,江东人。
刘湾,唐,彭城(江苏徐州)人。
刘商,唐,彭城(江苏徐州)人。
公元八世纪:7人
戴叔伦(~),金坛(江苏)人。
沈既济(约~),吴(江苏吴县)人。
李绅(?~),无锡人。
项斯,唐,江东人。
蒋防,唐,义兴(江苏宜兴)人。
许浑,唐,润州丹阳(江苏)人。
张为,唐,江南人。
唐朝时期,江苏籍的诗人不算少,但名气大的几乎没有。在唐诗这个大舞台,江苏明显落后了。
隋炀帝杨广开通联络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将南北两大经济中心紧密地联系起来,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江苏经济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大量物质从江苏源源不断输送到洛阳。扬州的繁华程度超过首都,让杨广乐不思蜀,最终客死异乡。
文化是滞后于经济的,经济发达不意味着文化马上就能跟上,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积累和机遇。
公元九世纪:1人
陆龟蒙(?~),吴郡(江苏苏州)人。
公元十世纪:6人
冯延已(~),广陵(江苏扬州)人。
李璟(~),徐州人。
李煜(~),李璟子。
徐铉(~),扬州广陵(江苏扬州)人。
徐锴(~),徐铉弟。
范仲淹(~),苏州吴县(江苏苏州)人。
江苏在南方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十世纪以前,虽然出的知名文人不算少,但缺乏顶尖人物。
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坛上的卓越表现,奠定其文学大家的地位。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文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格局一下子就变得格外广阔。
李煜、范仲淹的出现,让吴地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度,至少在词坛占有一定地位和一席之地,给江苏长了脸。
十一世纪:6人
王令(~),广陵(江苏扬州)人。
孙洙(~),广陵(江苏扬州)人。
秦观(~),高邮(江苏)人。
秦观的词,在北宋词坛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继承了其师苏轼在词学上的成就,并有自己独到之处。
陈师道(~),彭城(江苏徐州)人。
张耒(~),楚州淮阴(江苏)人。
叶梦得(~),原籍吴县(江苏),住乌程(浙江吴兴)人。
十二世纪:2人
范成大(~),吴郡(江苏吴县)人。
尤袤(~),无锡(江苏)人。
十三世纪:1人
蒋捷,南宋,阳羡(江苏宜兴)人。
十四世纪:5人
顾瑛(~1),昆山(江苏)人。
高启(~),长洲(江苏苏州)人。
睢景臣,元,扬州(江苏)人。
陆友,元,平江(江苏吴县)人。
袁凯,明,华亭(上海松江)人。
十五世纪:6人
祝允明(1~),长洲(江苏苏州)人。
王磐(约0~),高邮(江苏)人。
唐寅(0~),吴县(江苏苏州)人。
徐祯卿(1~),吴县(冮苏)人。
陈铎(?~?),邳州(江苏邳县)人。
皇甫冲(1~),长洲(江苏吴县)人。
明朝时期,迁都北京,开发京杭大运河,江苏经济继续领跑。与经济上的强势相比,文化再度落后,自秦观以后,又是数百年的沉寂。唐寅的出现,让吴地文化再放光芒。
明朝大力推崇程朱理学,让绝大多数读书人埋头苦读圣贤书,双耳不闻窗外事。对文学的普及和提高是一个重大打击。
唐寅能跳出这个圈子,创作出不少清新活泼的新诗词,给沉闷的明朝诗坛带来一抹亮色。
十六世纪:19人
吴承恩(约0~约),山阳(江苏淮安)人。
归有光(6~),昆山(江苏)人,唐宋派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之一。
明朝时期在文学上的亮点不多,但创作的数量和作者的人数还是相对比较多的。
明朝文人不仅在政治上喜欢拉帮结派,在文学上也是门派众多。
唐顺之(7~),武进(江苏)人。
宗臣(~),兴化(江苏)人。
王世贞(~),太仓(江苏)人,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之一。
明朝前后七子的诗歌,可圈可点的不多,存在感不强,后世读者几乎淡忘这些人的存在。
王穉登(~),江苏苏州人。
王世懋(~),太仓(江苏)人。
马湘兰(8~1),女,南京人。
高攀龙(~),无锡(江苏)人。
冯梦龙(~),长洲(江苏吴县)人。
冯梦龙整理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佳作,值得细细品味,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
钱谦益(~),常熟人。
钱谦益的人品完全毁了他的才华。
一个人的作品再好,若没有做人的最低底限,完全抛弃他,一点也不足惜。留下这种人的名字,不过是后人引以为戒。
叶绍袁(~),吴江(江苏)人。
沈宜修(~),女,吴江(江苏)人。
毛晋(~),常熟人。
何良俊(6~),华亭(上海松江)人。
陈继儒(~),华亭(上海松江)人。
李流芳(~),嘉定(上海)人。
施绍莘(~约),华亭(上海松江)
宋懋澄,明,上海人。
上海作为一个海边小镇,不仅在经济上有了基础,在文学上也撒下了种子。
十七世纪:34人
张溥(~),太仓(江苏)人。
冯班(~),常熟(江苏)人。
阎尔梅(~),沛县(江苏)人。
陈贞慧(1~),宜兴(江苏)人。
王次回(?~),金坛(江苏)人。
金圣叹(~),吴县(江苏)人。
凡经金圣叹评点的小说都大红大紫。
吴伟业(~),太仓(江苏)人。其师张溥。
吴伟业的诗,在清初的诗坛,别具一格,号称诗史,一首《圆圆曲》,冲天一怒为红颜,汉奸吴三桂,恶名天下扬。
冒襄(~),如皋(江苏)人。
港台武侠小说的作者(如梁羽生),很喜欢把清初文人的大名和佚事融会到武侠小说中去,给武侠小说增添一点人文色彩。
归庄(~),昆山(江苏)人,归有光曾孙。
顾炎武(~2),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每一个成熟的公民体会到身上的责任。
柳如是(~),吴江(江苏)人。
一个小妾比一个大文人,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还要明理果敢。
堕落的文人在政治上的失节比一个烟花女子的失贞可耻得多。
尤侗(~),长洲(江苏吴县)人。
吴嘉纪(~4),泰州(江苏)人。
吴绮(~),江都(江苏扬州)人。
严绳孙(~),无锡(江苏)人。
汪琬(~),长洲(江苏吴县)人。
陈维崧(~2),宜兴(江苏)人。
叶燮(~),吴江(江苏)人。
储欣(~),宜兴(江苏)人。
吴兆骞(~4),吴江(江苏)人。
徐轨(~),吴江(江苏)人。
顾贞观(~),无锡(江苏)人。
邵长蘅(~),武进(江苏)人。
潘耒(~),吴江(江苏)人。
钮琇(?~),吴江(江苏)人。
沈德潜(~),江苏长洲(吴县)人。
史震林(~8),江苏金坛人。
郑燮(~),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又一个唐寅式的人物,多才多艺,官方不认可,民间盛名传。
吴地特有的风俗和环境,才能让唐寅、郑板桥这类人物脱颖而出。
徐大椿(~2),江苏吴江人。
毛宗岗,清,长洲(江苏吴县)人。
万树,清,宜兴(江苏)人。
黄淳耀(~),苏州嘉定(上海)人。
陈子龙(~),松江华亭(上海松江)人。
幾诗的主要成员之一。(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
夏完淳(~),松江华亭(上海松江)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
夏完淳年纪轻轻,却有着惊天动地的事迹,足以成为后世少年学习的榜样。
十八世纪:27人
夏敬渠(~),江苏江阴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常熟)人。
赵翼(~),江苏阳湖(常州)人。
钱大昕(~),江苏嘉定人。
毕沅(~7),江苏镇洋(太仓)人。
王文治(~),江苏丹徒人。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
屠绅(~),江苏江阴人。
程伟元(?~约),江苏苏州人。
王念孙(~),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王念孙子。
汪中(~4),江苏江都(扬州)人。
洪亮吉(~),江苏阳湖(常州)人。
黄景仁(~),江苏武进人。
恽敬(~),江苏阳湖(常州)人,阳湖派代表性作家(恽敬、张惠言)之一。
清词数量众多,越到晚期,越为繁盛。表面的繁荣,却没带来质的飞跃。盛极而衰,几乎成了铁律。词学也逃不过此劫。
孙原湘(~),昭文(江苏常熟)人。
席佩兰,女,清,孙原湘妻。
张惠言(~),江苏武进(常州)人,常州词派的代表(张惠言、周济)。
阮元(~),江苏仪征人。
李兆洛(~),阳湖(江苏常州)人。
彭兆荪(~),江苏镇洋(太仓)人。
管同(~),江苏上元(南京)人。
周济(~),江苏荆溪(宜兴)人。
潘德舆(~),江苏山阳(淮安)人。
梅曾亮(~),江苏上元(南京)人。
江湜,清,江苏长洲(吴县)人。
王昶(~),江苏青浦(上海)人。
十九世纪:22人
贝青乔(~约),江苏吴县人。
刘熙载(~1),江苏兴化人。
金和(~),江苏上元(南京)人。
蒋春霖(~),江苏江阴人。
冯煦(~7),江苏金坛人。
范当世(~1),江苏通州(南通)人。
刘鹗(~),江苏丹徒(镇江)人。
李宝嘉(~),江苏武进人。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文笔虽显粗糙,但内容足以警世。外表光鲜的官场却有着那么多不堪入目的丑态和恶政,让人们对吏治的腐败程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曾朴(~),江苏常熟人。
陈去病(~),江苏吴江人。
柳亚子(~),江苏吴江人,南社重要成员(柳亚子、陈去病、高旭)。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丁西林(~1),江苏泰兴人。
叶圣陶,年生,江苏苏州人。
洪深(~),江苏常州人。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清新,别具一格。朱自清儒雅有傲骨,近世文人中,少有的完人。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文笔之好,在革命者中属于佼佼者。
程蕙英,女,清,江苏常州人。
丘心如,女,清,江苏淮阴人。
张文虎(~),南汇(上海)人。
蒋敦复(~),宝山(上海)人。
高旭(~5),江苏金山(上海)人。
二十世纪:16人
陈白尘,年生,江苏淮阴(清江)人。
吴强,年生,江苏涟水人。
袁静,年生,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
严辰,年生,江苏武进人。
骆文,年生,江苏句容人。
袁水拍(~),江苏吴县人。
陈登科,年生,江苏涟水。
菡子,1年生,江苏溧阳人。
闻捷(3~),江苏丹徒人。
袁鹰,4年生,江苏淮安人。
陆文夫,7年生,江苏泰兴人。
高晓声,8年,江苏武进人。
罗荪,年生,原籍上海,生于山东济南。
茹志鹃,5年生,女,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陆俊超,8年生,上海崇明人。
胡万春,9年,祖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
江苏从十六世纪起,直到二十世纪,文人辈出,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宋朝时期出了范仲淹、秦观、范成大这样的大文学家。
明清时期有唐寅、吴承恩、顾炎武、郑燮。
近现代有朱自清、瞿秋白。
整体来看,江苏只能算是文化大省,不能算是强省。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大家略为少了一点,这与其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如今,江苏、上海的教育走在全国最前列,每年都有大量优质毕业生服务社会,江苏、上海离全国文化强省的路不会太远。
浙江是越文化的中心,越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东汉王充在继承越地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系统整理,使越文化逐步在当地士人中得以认可和普及。
越文化在沉淀了数百年之后,开始大发异彩,与吴文化交相呼应,互争短长。
南宋时期,浙江一跃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五世纪:4人
沈约(~),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
孔稚圭(~),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
丘迟(~),吴兴乌程(浙江吴兴)人。
吴均(~),吴兴故鄣(浙江安吉)人。
七世纪:6人
骆宾王(约~?),婺州义乌(浙江)人。
贺知章(~),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
丘为,唐,嘉兴(浙江)人。
崔国辅,唐,山阴(浙江绍兴)人。
寒山,唐,住始丰(浙江天台)。
拾得,唐。
八世纪:10人
钱起(~),吴兴(浙江)人,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郎士元)之一。
大历十才子,在唐诗众多作家中,并不算太出名,但与后世诗歌作者堪有一比。
顾况(约~),海盐(浙江)人。
张志和(约~约),婺州(浙江金华)人。
李季兰(?~),女,乌程(浙江吴兴)人。
孟郊(~),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与韩愈并称“韩孟”。
陆贽(~),苏州嘉兴(浙江)人。
皇甫湜(约~约),睦州新安(浙江淳安)人。
沈亚之(~),吴兴(浙江)人。
朱庆馀,唐,越州(浙江绍兴)人。
沈千运,唐,吴兴(浙江)人。
九世纪:5人
方干(?~约),新定(浙江建德)人。
罗隐(~),新登(浙江桐庐)人。
杜光庭(~),处州缙云(浙江)人。
罗邺,唐,余杭(浙江)人。
罗虬,唐,台州(浙江临海)人。
十世纪:4人
林逋(~),钱塘(浙江杭州)人。
钱惟演(?~),临安(浙江)人。
张先(~),乌程(浙江吴兴)人。
钱易,钱惟演从弟。
十一世纪:3人
沈括(~),钱塘(浙江杭州)人。
贺铸(~),原籍山阴(浙江绍兴)人,生在卫州(河南汲县)人。
周邦彦(~),钱塘(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在词家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属于最顶尖的高手。
直到北宋末年,浙江在词坛上出了个周邦彦,最算让浙江长了一次脸,第一次在文学上有了领跑者。
浙江比江苏开发得要晚一些,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主要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所以,浙江与江苏在地域文化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但在经济上,两地的交流和融合极为密切,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相互间的渗透,无处不在。两地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尤其是苏南、浙北地区(今天的苏沪杭地区)几乎融为一体。
浙江在文学上的表现,一直紧随江苏之后。
浙江在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杭州的繁华程度堪比苏州,与南京相比,也不落下风。
江苏一直存在两个中心,北部是南京,政治中心;南部是苏州,经济中心;同时两者也是文化中心。
浙江只有杭州这一个中心(政治、经济、文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名不虚传。
十二世纪:12人
陆游(~),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陆游,南宋大诗人。一人顶起南宋诗坛半边天。宋诗因有陆游,唐诗风范犹存。
楼钥(~),鄞县(浙江)人。
吕祖谦(~),婺州(浙江金华)人。
陈亮(~),婺州永康(浙江)人。
叶适(1~),温州永嘉(浙江温州)人。
徐照(?~),永嘉(浙江温州)人,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之一。
徐玑(~),永嘉(浙江温州)人。
道潜,宋,於潜(浙江临安)人。
戴复古(~?),黄岩(浙江)人,江湖派的代表(戴复古、刘过、方岳)。
人如其名,南宋后期诗人,重在复古,缺少创新,宋诗误入歧途。
赵师秀,南宋,永嘉(浙江温州)人。
高观国,南宋,山阴(浙江绍兴)人。
翁卷,南宋,永嘉(浙江温州)人。
十三世纪:18人
吴文英(约1~约),四明(浙江鄞县)人。
王沂孙(约左右~约1),会稽(浙江绍兴)人。
周密(~),原籍济南,迁吴兴(浙江)。
方凤(~2),浦江(浙江义乌)人。
林景熙(~),平阳(浙江)人。
戴表元(~),奉化(浙江)人。
仇远(~6),钱塘(浙江杭州)人。
张炎(~后),临安(浙江杭州)人。
袁桷(~7),庆元路鄞县(浙江)人。
张可久(约~后),庆元路(浙江宁波)人。
柳贯(~),浦江(浙江)人。
张可久(约1~约),庆元(浙江鄞县)人。
杨维祯(~),诸暨(浙江)人。
吴莱(~1),浦阳(浙江义乌)人。
朱淑真,宋,女,钱塘(浙江杭州)人。
徐再思,元,嘉兴(浙江)人。
施耐庵,元末明初,钱塘(浙江杭州)人。
《水浒传》让施耐庵在文坛占有重要一席。
元朝汉族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没有出路。转而在文学上寻求突破口,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已经占据各自领域的制高点,要想寻求突破很难。不得不另辟蹊径,在小说、戏曲上寻求灵感。
古代小说,短篇较为盛行,长篇几乎没有。只有民间说书艺人的脚本。
元末明初,一下子出了三部非常有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下子把中国古代小说的水平提升到很高的高度,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长期默默无闻积累的过程,终于在此刻绽放出来。
陶宗仪,元末明初,黄岩(浙江)人。
十四世纪:7人
王冕(?~),诸暨(浙江)人。
宋濂(~),浦江(浙江义乌)人,其师柳贯、黄溍、吴莱。
刘基(~),浙江青田人。
贝琼(~),浙江崇德人。
戴良(~),浦江(浙江)人。
王祎(2~),义乌(浙江)人。
瞿佑(1~),钱塘(浙江杭州)人。
十五世纪:2人
郎瑛(~),浙江仁和(杭州)人。
沈仕(~),浙江仁和(杭州)人。
十六世纪:15人
徐中行(?~),浙江长兴人。
茅坤(~),浙江归安(吴兴)人。
徐渭(~),山阴(浙江绍兴)人。
屠隆(2~),浙江鄞县人。
臧懋循(?~),浙江长兴人。
胡应麟(1~),浙江兰溪人。
李日华(~),浙江嘉兴人。
王嗣奭(~),浙江鄞县人。
王思任(~),浙江山阴(绍兴)人。
沈德符(~),浙江嘉兴人。在诗学上提出格调说。也就唱“高调”,歌功颂德。
凌濛初(~),浙江乌程(吴兴)人。
倪元璐(~),浙江上虞人。
张岱(~),浙江山阴(绍兴)人。
胡震亨,明,浙江海盐人。
田汝成,明,浙江钱塘(杭州)人。
公元十七世纪:18人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
李渔(~?),浙江兰溪人。
陈忱(约~?),浙江乌程(吴兴)人。
张煌言(~),浙江鄞县人。
毛先舒(~8),浙江钱塘(杭州)人。
清朝初期,杭州西湖,十位诗人,结社西泠。号称西泠十子。(陆圻、丁澎、柴绍炳、毛先舒、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
董说(~6),浙江乌程(吴兴)人。
毛奇龄(~),浙江萧山人。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
吕留良(~3),崇德(浙江桐乡)人。
朱彝尊(~),浙江秀水(嘉兴)人,浙西词派的代表(朱彝尊、厉鹗)。
彭孙遹(~),浙江海盐人。
高士其(~),钱塘(浙江杭州)人。
查慎行(~),浙江海宁人。
厉鹗(~),浙江钱塘(杭州)人,浙派的代表(朱彝尊、厉鹗、符曾、汪沆)。
严遂成(~?),浙江乌程(吴兴)人。
杭世骏(~2),浙江仁和(杭州)人。
胡天游(~),浙江山阴(绍兴)人。
陆次云,清,钱塘(浙江杭州)人。
十八世纪:10人
袁枚(~8),钱塘(杭州)人,提出性灵说。
袁枚在清文坛算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工骈文,号称清骈文八大家之首。(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曾燠、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
卢文弨(~6),浙江杭州人。
章学诚(~),会稽(浙江绍兴)人。
吴锡麒(~),浙江钱塘(杭州)人。
陈文述(1~),浙江钱塘(杭州)人。
沈钦韩(5~),原籍浙江湖州,居苏州木渎。
赵庆熺(2~),浙江仁和(杭州)人。
龚自珍(2~),浙江仁和(杭州)人,其外祖父段玉裁。
龚自珍是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第一人。和林则徐、魏源一样都属于睁眼看世界的头一批人。龚自珍的诗代表清诗的最高水准。
汪端(3~),女,浙江钱塘(杭州)人。
项鸿祚(8~1),浙江钱塘(杭州)人。
十九世纪:18人
姚燮(1~),浙江镇海人。
俞樾(~),浙江德清人。
张景祁(~?),浙江钱塘(杭州)人。
李慈铭(~),浙江会稽(绍兴)人。
潭献(~),浙江仁和(杭州)人。
平步青(~),浙江山阴(绍兴)人。
孙诒让(~),浙江瑞安人。
朱孝臧(~),浙江归安(吴兴)人。
章炳麟(~),浙江余杭人,其师俞樾。
近世经学大师成为早期革命的鼓吹者。
王国维(~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给国学大师订了标杆。能否成为国学大师,就看能否与王国维并肩。
如果是这样的高标准,后世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没有几个人。那些妄称国学大师之人,能不感到惭愧嘛!
秋瑾(~),浙江绍兴人。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
鲁迅(1~),浙江绍兴人,左联(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郑伯奇、蒋光慈、钱杏邨、柔石、洪灵菲、田汉、阳翰笙、王学文)领导人之一。
鲁迅在近现代文坛的地位,可谓无人可比。
鲁迅、郭沫若可谓执掌帅旗之人。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周作人与其兄相比,可谓天地两重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晚节不保坠沉渊。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其师章太炎。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李初梨、彭康、冯乃超)的重要成员。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源)。
茅盾(~),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茅盾、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的发起人之一。
十九世纪是浙派文人大爆发时期,徐志摩的诗、茅盾的小说、郁达夫的散文代表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准,可谓各自领域的主将。
二十世纪:17人
应修人(~),浙江慈溪人。
魏金枝(~),浙江嵊县人。
巴人(~),浙江奉化人。
柔石(~),浙江宁海人。
朝花社的主要成员(鲁迅、柔石、许广平)之一。
鲁彦(~),浙江镇海人。
潘漠华(~),浙江宣平人。
冯雪峰(~),浙江义乌人。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
邵荃麟(~),浙江慈溪人。
殷夫(~),浙江象山人。
徐懋庸(~),浙江上虞人。
艾青,年生,浙江金华人。
夏衍,年生,浙江杭州人。
唐弢,年生,浙江镇海人。
王西彦,年生,浙江义乌人。
徐迟,年生,浙江吴兴人。
何为,2年生,浙江定海人。
江西、福建、台湾的客家文化,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
江西处在吴楚之间,地瘠民贫,经济落后,属于欠发达地区。
也正是因为此,才得以长期避免战火侵袭。
大量中原人士移民于此,其中不乏书香门第。
江西的自然美景,让文人流连于山水之间,触发无数灵感。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文学大家。
晋代的陶渊明可谓开山鼻祖。
宋朝时期,更是名人辈出。
江西处在两湖与江浙之间,两大文化圈在此交融。
文学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繁荣,结出丰硕的果实。
故步自封,拒绝交流,只能使文学之路越走越窄。
四世纪:1人
陶渊明(~),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
八世纪:1人
郑谷,唐,宜春(江西)人。
九世纪:1人
陈陶(约~前),鄱阳(江西波阳)人。
十世纪:3人
杨亿(~),浦城(福建)人。
乐史(~),抚州宜黄(江西)人。
晏殊(~),临川(江西)人。
十一世纪:9人
张元干(~后),长乐(福建)人。
欧阳修(~),庐陵(江西吉安)人,门下弟子: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曾巩(~),建昌南丰(江西)人。
王安石(~),临川(江西)人。
晏几道(约~约),晏殊子。
黄庭坚(~),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
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汪藻(~1),德兴(江西)人。
曾几(~),赣州(江西赣县)人。
洪皓(~),鄱阳(江西波阳)人。
十二世纪:8人
刘子翚(~1),崇安(福建)人。
刘克庄(~),莆田(福建)人。
柳永,北宋,崇安(福建)人。
词坛周柳并称(周邦彦、柳永)。同属婉约高手。周词流行宫廷,柳词深入民间。
朱弁(?~),婺源(江西)人。
洪迈(~2),鄱阳(江西波阳)人,洪皓子。
杨万里(~6),吉水(江西)人。
尤杨范陆(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南宋诗坛代表人物。
朱熹(~1),徽州婺源(江西),侨寓建阳(福建)。
刘过(1~6),太和(江西)人。
姜夔(?~?),饶州鄱阳(江西)人。
格律词派有周姜(周邦彦、姜夔)。北南两宋有传承。词学正宗无人争,佳作一出成范文。
南宋词人有姜张(姜夔、张炎),高度不减北宋词。双峰并立成常态,你追我赶助波澜。
十三世纪:12人
郑思肖(~),连江(福建)人。
谢翱(~),福安(福建)人。
组月泉吟社(方凤、谢翱、吴思齐),表遗民情怀。
杨载(~3),浦城(福建)人。
萧德藻,南宋,闽清(福建)人。
严羽,南宋,邵武(福建)人。
谢枋得(~1),弋阳(江西)人。
刘辰翁(~),庐陵(江西吉安)人。
文天祥(~),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
熊朋来(~3),豫章(江西南昌)人。
虞集(~),祖籍仁寿(四川),迁崇仁(江西)。
揭傒斯(~),龙兴富州(江西丰城)人。
吴曾,南宋,崇仁(江西)人。
十四世纪:5人
高棅(~),长乐(福建)人。
陈亮,明,长乐(福建)人。
王褒,明,闽县(福建闽侯)人。
闽中十子(林鸿、王恭、王偁、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诗坛才子,崛起闽中,照亮一方。
危素(1~1),金溪(江西)人。
汪元亨,元末明初,饶州(江西波阳)人。
十五世纪:4人
林鸿,明,福清(福建)人。
熊大木,明,福建建阳人。
余象斗,明,福建建安(建瓯)人。
谢肇制,明,福建长乐人。
十六世纪:5人
王慎中(9~),福建晋江(泉州)人。
李贽(~),泉州晋江(福建泉州)人。
陈第(1~),福建连江人。
曹学佺(~),福建侯官(福州)人。
汤显祖(1~),江西临川人。
十七世纪:3人
余怀(~?),莆田(福建)人。
魏禧(~1),江西宁都人。
宁都三魏(魏祥、魏禧、魏礼),易堂九子。(魏禧、魏祥、魏礼、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隐居翠微,以文会友。身与世隔,情与景合。
贺贻孙,清,江西永新人。
十八世纪:5人
梁章钜(5~),福建长乐人。
林则徐(~1),福建侯官(福州)人。
林昌彝,清,侯官(福建福州)人。
李桂玉,清,福州人。
蒋士铨(~),江西铅山人。
十九世纪:12人
魏秀仁(~),福建侯官(福州)人。
林纾(~4),福建闽县(福州)人。
严复(~1),福建侯官(福州)人。
陈衍(~1),福建侯官(福州)人。
辜鸿铭(~8),福建同安人。
许地山(~),原籍福建龙溪,生于台湾。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
论语派的代表人物:林语堂。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陈三立(~1),江西修水人。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陈衍,沈曾植。
文廷式(~1),江西萍乡人。
夏敬观(~),江西新建人。
张恨水(~1),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南昌。
二十世纪:6人
冰心,年生,女,福建闽侯人。
胡也频(~),福建福州人。
高士其,年生,福建福州人。
邓拓(~),福建闽侯人。
杜宣,年生,江西九江人。
公刘,7年生,江西南昌人。
楚文化在南方历史最为悠久,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开创浪漫文学的先声。
屈原是楚文化最为知名的传承者。
楚文化在战国时期达到高峰。此后,就有所衰落,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压制着本地文化,难有出头之日。
唐朝时期,楚地文化有所复兴。但很快就变得黯淡无光了。
直到近代,广东、湖南先后在文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惟楚有才,恰是这时期的真实写照。
在文学上的地位,大步提升,成为新的文化重镇之一。
四世纪:1人
李充,东晋,江夏(湖北安陆)人。
七世纪:6人
孟浩然(~),襄阳人。
田园诗人有王孟(王维、孟浩然)。
王维的诗具有贵族文人的雅味。
孟浩然的诗具有平民诗人的淡泊气息,更具民间烟火气,恰与自然混天成。
綦毋潜(~约),荆南(湖北江陵)人。
李群玉,唐,澧州(湖南澧县)人。
刘蜕,唐,长沙(湖南)人。
胡曾,唐,邵阳(湖南)人。
张九龄(~),韶州曲江(广东)人。
八世纪:7人
岑参(约~),祖籍南阳,生在荆江江陵。
边塞诗人有高岑(高适、岑参)。
唐朝文士多豪迈。
纵使阳关无故人,
不破楼兰终不还。
陆羽(~),复州竟陵(湖北天门)人。
薛据,唐,荆南(湖北江陵)人。
戎昱,唐,荆南(湖北江陵)人。
张继,襄州(湖北襄阳)人。
曹邺,唐,桂州(广西桂林)人。
曹唐,唐,桂州(广西桂林)人。
九世纪:1人
皮日休(约~约),襄阳人。
晚唐诗人有皮陆(皮日休、陆龟蒙)。唐诗已处下坡路。只要一首能传世,耕耘路上不肯歇。
十世纪:2人
宋庠(~),安陆(湖北)人。
宋祁(~),宋庠弟。
十三世纪:3人
范梈(~),清江(湖北恩施)人。
冯子振(约~约),攸州(湖南攸县)人。
计有功,南宋,安仁(湖南)人。
十四世纪:1人
胡天游(?~约7),岳州平江(湖南)人。
十五世纪:2人
李东阳(1~),湖广茶陵(湖南)人。
邱濬(~),广东琼山(海口)人。
十六世纪:6人
袁宗道(~),湖广竟陵(湖北天门)人。
袁宏道(~),袁宗道弟。
袁中道(~),袁宏道弟。
公安派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朝文章占一席,荆楚文化广传扬。
兄弟三人成巨匠,公安美名四海知。
钟惺(~),湖广竟陵(湖北天门)人。
谭元春(~),湖广竟陵(湖北天门)人。
竟陵派有钟谭(钟惺、谭元春)。恰与公安三袁成双璧,荆楚有才,名不虚传。
刘侗(约~约),湖广麻城(湖北)人。
十七世纪:8人
杜濬(~7),黄冈(湖北)人。
王夫之(~),衡阳人。
邝露(1~),南海(广州)人。
梁佩兰(~),南海(广州)人。
屈大均(1~),广东番禺(广州)人。
陈恭尹(~),广东顺德人。
清初诗坛,岭南三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南粤先锋,遗惠后人。
廖燕(~),曲江(广东韶关)人。
十八世纪:7人
陈沆(~),湖北蕲水(浠水)人。
魏源(4~),湖南邵阳人。
何绍基(9~),道州(湖南道县)人。
黎简(~9),广东顺德人。
宋湘(~),嘉应州(广东梅县)人。
张维屏(~),广东番禺(广州)人。
梁廷枏(6~),广东顺德人。
十九世纪:24人
张裕钊(~),湖北武昌人。
樊增祥(1~),湖北恩施人。
黄侃(~),湖北蕲春人,其师章炳麟。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
吴敏树(1~),湖南巴陵(岳阳)人。
邓辅纶(~),湖南武冈人。
王闿运(1~1),湖南湘潭人。
易顺鼎(~0),湖南龙阳(汉寿)人。
陈天华(~),湖南新化人。
李六如(~),湖南平江人。
萧三(~),湖南湘乡人。
田汉(~),湖南长沙人。
招子庸(?~1),广东南海人。
陈澧(~),广东番禺人。
黄遵宪(~),广东嘉应州(梅县)人。
康有为(~7),广东南海人。
吴沃尧(~),广东南海(广州)人。
黄节(~),广东顺德人。
梁启超(~9),广东新会人。
苏曼殊(~),广东中山人。
黄小配,清,广东番禺(广州)人。
王鹏运(~1),广西临桂人。
况周颐(~6),广西临桂人。
马君武(~),广西桂林人。
二十世纪:30人
胡风,年生,湖北蕲春人。
李求实(~),湖北武昌人。
欧阳山,年生,湖北荆州人。
曹禺,年生,湖北潜江人。
张光年,年生,湖北光化人
陈荒煤,年生,湖北襄阳人。
叶君健,年生,湖北红安人。
严文井,年生,湖北武昌人。
秦兆阳,1年生,湖北黄冈人。
黄钢,年生,湖北武昌人。
黄声笑,年生,湖北宜昌人。
沈从文,年生,湖南凤凰人。
丁玲,1年生,湖南临澧人。
张天翼,年生,原籍湖南湘乡,生于南京。
周扬,年生,湖南益阳人。
周立波(~),湖南益阳人。
叶紫(~),湖南益阳人。
康濯,0年生,湖南湘阴人。
未央,1年生,湖南临澧人。
洪灵菲(~),广东潮安人。
太阳社的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冯铿(~),女,广东潮州人。
蒲风(~),广东梅县人,
蒲风、杨骚组中国诗歌会,倡导新诗新时尚。
草明,年生,女,广东顺德人。
陈残云,年生,广州人。
阮章竞,年生,广东中山人。
杜埃,年生,广东大埔人。
萧殷,年生,广东龙川人。
碧野,1年生,广东大埔人。
秦牧,年生,广东澄海人。
柯岩,9年生,女,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河南郑州。
西南三省一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开发较早,早在汉朝时期,就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可谓开了一个好头。
四川地势险要,长期割据一方,必然对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黔滇开发得更晚,培养一个文人,着实不易,在文学上属于落后地区,这与当地的落后经济恰成正比。
西南的落后主要原因在于闭塞。闭塞的环境是最不利于文学的发展的。
三世纪:1人
陈寿(~),巴西安汉(四川南充)人,其师谯周。
七世纪:2人
陈子昂(~),梓州射洪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度自信,代表着唐诗初兴之时的勃勃生机。
李颀(~),东川(四川三台)人,寄居颍川(河南许昌)。
九世纪:3人
李询(约~约),梓州(四川三台)人。
欧阳炯(~),益州华阳(四川成都)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之妃,青城(四川灌县)人。
十世纪:1人
孙光宪(约~),贵平(四川仁寿)人。
十一世纪:6人
苏舜钦(~),原籍梓州铜山(四川中江),生于开封。
苏洵(~),眉山(四川)人。
苏氏父子,人称“三苏”。
苏轼(~),苏洵子。
苏轼诗、词皆成大家。诗创元祐体,黄庭坚、陈师道是其诗学的传承人。
词与辛弃疾比肩,共为豪放派宗师,苏辛大名耀词坛。
苏轼继承其师欧阳修的传统,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其门下弟子以“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闻名文坛。
苏辙(~),苏轼弟。
苏过(~),苏轼子。
宇文虚中(~),成都华阳(四川)人。
十三世纪:1人
张翥(~),晋宁(云南)人。
十四世纪:1人
杨基(6~后),原籍嘉定州(四川乐山),长在吴中。
杨基虽然是四川人,功成名就却在江苏。号称“吴中四杰”之一(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十五世纪:2人
杨慎(~),四川新都人。
黄峨(~),四川遂宁人。
十八世纪:2人
李调元(~?),绵州(四川绵阳)人。
张问陶(~),四川遂宁人。
十九世纪:6人
李劼人(~),四川成都人。
郭沫若(~1),四川乐山人。
方玉润(~1),宝宁(云南广南)人。
郑珍(~),贵州遵义人。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
二十世纪:10人
阳翰笙,年生,四川高县人。
巴金,1年生,四川成都人。
艾芜,1年生,四川新繁(新都)人。
沙汀,1年生,四川安县人。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
马识途,年生,四川忠县人。
刘心武,年生,四川成都人。
陈翔鹤(~),重庆人。
柯仲平(~),云南广南人。
饶阶巴桑,年生,祖籍西藏昌都,生于云南德钦。
在北方,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承担着顶梁柱的作用。
洛阳、开封作为故都,都是早期的文化中心。
金灭北宋,让河南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难现昔日的辉煌。
二世纪:4人
阮瑀(约~),阮籍父。
应瑒(?~),汝南(河南)人。
繁钦(?~),颍川(河南禹县)人。
应璩(~),汝南(河南汝南)人。
三世纪:8人
何晏(?~),南阳宛县(河南南阳)人。
山涛(~),河内怀县(河南武陟)人。
阮籍(~),陈留尉氏(河南)人。
魏晋之交,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正始体兴,上承建安文学,变建安风骨,引玄学入诗。嵇康、阮籍为首,大小阮(阮籍、阮咸)齐名。
阮咸,阮籍侄。
向秀(约~),河内怀县人。
成公绥(~),东郡白马(河南滑县)人。
潘岳(~),荥阳中牟(河南)人。
西晋文学有两潘(潘岳、潘尼),潘陆(潘岳、陆机)领衔太康体。(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是其代表)
潘尼(约~约),潘岳的侄子。
四世纪:7人
殷仲文(?~),陈郡(河南淮阳)人。
谢混(?~),阳夏(河南太康)人。
谢灵运(~),陈郡阳夏,出生会稽始宁(浙江上虞)。
南朝诗人,陶谢称雄(陶渊明、谢灵运),三谢传承(谢灵运、谢惠连、谢朓),元嘉体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是其代表),语言绮丽有颜谢(颜延之、谢灵运),朴素自然陶渊明,两派传承各有人,各领风骚无终期,大谢小谢(谢灵运、谢朓),李白所爱,大谢小谢(谢灵运、谢惠连),同宗兄弟。
谢惠连(~),陈郡阳夏人。
范晔(~),顺阳(河南淅川)人。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王凝之妻。
干宝,东晋,新蔡(河南)人。
五世纪:7人
袁淑(~),陈郡阳夏人。
谢庄(~),陈郡阳夏人。
江淹(~),济阳考城(河南兰考)人。
谢朓(~),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南齐永明体(沈约、谢朓、王融、周颙是其代表),开启新体诗。诗体有四声,声韵符格律。
钟嵘(?~约),颍川长社(河南长葛)人。
范缜(约~),南乡舞阴(河南泌阳)人。
殷芸(~),陈郡长平(河南西华)人。
六世纪:5人
庾信(~),南阳新野(河南)人,其父庾肩吾。
南朝齐梁诗意盛,诗坛难离齐梁体,太子萧统创选体,皇帝玩诗有宫体,贵族流行徐庾体(庾肩吾、庾信父子,徐摛、徐陵父子是其代表),艳诗至此达高峰。
江总(~),济阳考城(河南兰考)人。
王梵志(约~),黎阳(河南浚县)人。
袁郊,唐,陈郡汝南(河南)人。
房千里,唐,河南(洛阳)人。
七世纪:9人
上官仪(约~),陕州陕县(河南)人。
唐诗早期难改调,继承前朝上官体(上官仪是其代表)。上官婉儿是其孙,智力超群胜男儿。
杜审言(约~约),祖籍襄阳,迁河南巩县。
刘希夷(约~?),汝州(河南临汝)人。
沈佺期(约~),相州内黄(河南)人。
上官婉儿(~),女,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
张说(~),洛阳人。
李颀(~),东川人,河南为官。
祖咏(~约),洛阳(河南)人。
王湾,唐,洛阳(河南)人。
八世纪:13人
杜甫(~),祖籍襄阳,生在巩县,杜审言孙。
盛唐李杜(李白、杜甫),并称仙圣。浪漫写实,各自称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崔颢(?~),汴州(河南开封)人。
元结(~),河南(洛阳)人。
独孤及(~),河南洛阳人。
王建(约~),颍川(河南许昌)人。
樊宗师(?~约),南阳(河南)人。
韩愈(~),河阳(河南孟县)人。
一代文宗有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称宗师。韩诗孟诗体相近(韩愈、孟郊),韩孟诗体学人多。古文传承弟子多,李翱孙樵传衣钵,文比唐宋八大家,略逊一筹难比肩。
刘禹锡(~),洛阳人。
姚合(~后),陕州硖石(河南陕县)人。
元稹(~),河南(洛阳)人。
诗到中唐有元白(元稹、白居易),通俗流畅长庆体(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雅俗共赏洛纸贵,诗成传遍人烟处。学诗就学元和体,题材多样任你选。奇诡文风有韩愈,苦涩就学樊宗师。诗浅易学白居易,艳丽淫靡有元稹。张籍歌行易走样,孟郊诗章走偏锋。
李贺(~),昌谷(河南宜阳)人。
马异,唐,河南(洛阳)人。
韩翃,唐,南阳(河南)人。
九世纪:1人
李商隐(~),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
晚唐诗人有李杜(李商隐、杜牧),完美谢幕留遗憾。唐诗顶峰难再续,佳作传世慰后人。
温李齐名样貌殊(温庭筠、李商隐),才华横溢并世出。诗到商隐成绝学,词有庭筠格局开。
十世纪:2人
魏野(~),陕州(河南陕县)人。
石延年(~),宋城(河南商丘)人。
十一世纪:3人
尹洙(~),河南(洛阳)人。
贺铸(~),卫州(河南汲县)人。
陈与义(~1),洛阳(河南)人。
北宋诗坛诗人多,江西诗派最大宗。三宗之一陈与义,偏偏不是江西人。此派诗人袭前人,略改其词巧成金。不经苦学难成器,学诗亦无捷径路。
江西诗派的作者非常多,具体有: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潘大临、僧祖可、林敏修、谢逸、洪刍
晁冲之、江端本、林敏功、饶节、徐俯
潘大观、王有方、僧善权、洪朋、洪炎
汪革、韩驹、李彭、杨符、谢薖、夏倪
何觊、高荷、曾幾、曾纮、曾思
十二世纪:2人
岳飞(~),相州汤阴(河南)人。
岳珂(~),岳飞孙。
十三世纪:6人
王应麟(~),原籍浚仪(河南开封),迁庆元(浙江鄞县)。
王浑(1~),卫州汲县(河南)人。
姚燧(1~1),河南(河南洛阳)人。
许有壬(~),汤阴人。
史达祖,南宋,汴(河南开封)人。
朱敦儒,南宋,河南(洛阳)人。
十四世纪:1人
迺贤(~?),南阳(河南)人。
十五世纪:1人
何景明(~),河南信阳人。
明朝诗坛,前后七子。徒有虚名,佳作难觅。
前七子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十六世纪:1人
高叔嗣(1~),祥符(河南开封)人。
十七世纪:3人
周亮工(~),河南祥符(开封)人。
侯方域(~5),河南商丘人。
刘体仁(~?),颍川(河南许昌)人。
十八世纪:1人
周之琦(~),河南祥符(开封)人。
十九世纪:1人
曹靖华,年生,河南卢氏人。
二十世纪:6人
姚雪垠,年生,河南邓县人。
刘知侠,年生,河南汲县人。
魏巍,0年生,河南郑州人。
李季(2~),河南唐河人。
李准,8年生,河南洛阳人。
白桦,1年生,河南信阳人。
山东、安徽的齐鲁文化与皖文化是有渊源关系的。海派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就产生了皖文化,这是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的。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自孔孟以来,齐鲁文化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明清时期,在文学方面,鲁皖地区是唯一能与南方文学大省抗衡的北方省份。
唯一不足就是出的文学大师相对较少,使鲁皖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世纪:11人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人。
刘桢(?~),东平(山东)人。
徐干(~),北海剧县(山东昌乐)人。
祢衡(~),平原般(山东监邑)人。
王粲(~),山阳高平(山东邹县)人。
吴质(~),济阴(山东定陶)人。
缪袭(~),东海兰陵(山东苍山)人。
曹操(~),沛国谯(安徽亳县)人。
曹操不仅是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推动魏晋文学的大发展上起了关键作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曹操子。
曹植(~),曹丕弟。
曹叡(~),曹丕子。
三世纪:6人
王戎(~),琅邪临沂(山东)人。
左思(约~约),临淄(山东)人。
左芬(?~),左思妹。
嵇康(~),谯郡铚(安徽宿县)人。
夏侯湛(~),谯县(安徽亳县)人。
刘伶,西晋,沛国(安徽宿县)人。
四世纪:2人
王羲之(~),琅邪临沂人,定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颜延之(~),琅邪临沂(山东)人。
五世纪:10人
王僧达(~),琅邪临沂(山东)人。
王俭(~),琅邪临沂(山东)人。
任昉(~),乐安博昌(山东寿光)人。
何逊(?~约),东海郯人。
南朝诗人有阴何(阴铿、何逊),名气不大有绝学;杜甫苦学阴何诗,用心良苦成就大。
刘峻(~),平原(山东)人。
刘勰(约~约),原籍东莞莒县(山东),居京口(江苏镇江)。
王僧孺(~),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王融(~),琅邪临沂(山东)人。
徐摛(~),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温子升(~),济阴冤句(山东菏泽)人。
六世纪:3人
徐陵(~),东海郯人。
文词纤艳玉台体,世家子弟学徐陵。
颜子推(~),琅邪临沂人。
王褒,北周,琅邪临沂人。
八世纪:4人
储光羲(~约),兖州(山东)人。
萧颖士(~),兰陵(山东苍山)人。
孟云卿,唐,平昌(山东陵县)人。
张籍(约~约),原籍吴郡(江苏苏州),侨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
九世纪:3人
段成式(?~),临淄(山东)人。
和凝(~),郓州须昌(山东平阴)人。
杜荀鹤(~),池州石埭(安徽太平)人。
十世纪:2人
王禹偁(~),济州巨野(山东)人。
穆修(~),郓州(山东东平)人。
十一世纪:4人
晁补之(~),巨野(山东)人。
李清照(~?),济南人。
梅尧臣(~),宣城(安徽)人。
吕本中(~1),寿州(安徽寿县)人。
十二世纪:3人
刘迎(?~),东莱(山东掖县)人。
辛弃疾(1~7),历城(山东济南)人。
张孝祥(1~0),乌江(安徽和县)人。
十三世纪:5人
张养浩(~9),济南(山东)人。
杨朝英,元,青城(山东高青)人。
吴潜(?~),宣州宁国(安徽)人。
方回(1~),歙县(安徽)人。
贡师泰(~),宣城(安徽)人。
十五世纪:3人
边贡(6~2),山东历城人。
谢榛(~),山东临清人。
程敏政(?~约1),休宁(安徽)人。
十六世纪:10人
李开先(2~),山东章丘人。
冯惟敏(~约),山东临朐人。
李攀龙(~),山东历城人。
于慎行(5~),东阿(山东)人。
丁耀亢(~),山东诸城人。
刘效祖,明,山东滨州(惠民)人。
公鼐,明,蒙阴(山东)人。
程嘉燧(~),休宁(安徽)人。
方维仪(~),桐城(安徽)人。
吴应箕(~),贵池(安徽)人。
十七世纪:11人
宋琬(~),山东莱阳人。
清初诗人中,有号称“海内八大家”的诗人有: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禛、汪琬、程可则。
曹贞吉(~),山东安丘人。
王士禛(~1),山东新城(桓台)人。
王士禛在诗学提出神韵说,重在形式和技巧。
薄松龄(~1),山东淄川(淄博)人。
赵执信(~),山东益都人。
钱澄之(~),桐城人。
施闰章(~3),宣城(安徽)人。
张潮(~?),歙县(安徽)人。
戴名世(3~),安徽桐城人。
方苞(~),安徽桐城人。
方苞是桐城派的开创者。刘大櫆、姚鼐是桐城派的光大者。
桐城派作家在清朝时期格外显眼,小小桐城县,在几百年间连继出现多位知名作家,世代相传,影响广泛。这在文学史上也属比较少见的奇观。
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就十分推崇,大力提倡。
尤其令人惊奇的事,把桐城派文人和作品批得一钱不值的,恰是同为安徽人的陈独秀和胡适。
陈独秀、胡适的家乡离桐城不远,少年时期深受桐城派文章的熏陶。正是因为太熟悉了,才真切感受到其不足和危害之大。所以,才毅然举起新文学的大旗。
刘大櫆(~9),安徽桐城人。
十八世纪:10人
桂馥(6~1),山东曲阜人。
王筠(1~),山东安丘人。
吴敬梓(~1),安徽全椒人。
姚范(~1),安徽桐城人。
戴震(~7),安徽休宁人。
姚鼐(1~),安徽桐城人。
方东树(2~),安徽桐城人。
俞正燮(5~),安徽黟县人。
刘开(1~1),安徽桐城人。
姚莹(~),安徽桐城人。
十九世纪:5人
王统照(~),山东诸城人。
吴汝纶(~),安徽桐城人。
马其昶(1~1),安徽桐城人。
胡适(~),安徽绩溪人。
现代评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适、陈源、王世杰)。
朱光潜,年生,安徽桐城人。
二十世纪:16人
臧克家,年生,山东诸城人。
吴伯箫(~),山东莱芜人。
杨朔(~),山东蓬莱人。
峻青,2年生,山东海阳人。
曲波,3年生,山东蓬莱人。
贺敬之,4年生,山东峄城(枣庄)人。
王愿坚,9年生,山东诸城人。
刘真,1年生,女,山东复津人。
邓友梅,年生,原籍山东平原,生在天津。
冯德英,年生,山东牟平(乳山)人。
阿英(~),安徽芜湖人。
蒋光慈(~),安徽六安人。
吴组缃,年生,安徽泾县人。
叶以群(~),安徽歙县人。
周而复,年生,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
田间,1年生,安徽无为人。
山西是晋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原文化与蒙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山西在华北的地势最高,是河南的北部屏障。
战国时期,山西在文化方面就已高度发达,领先全国。
由于地形上的特殊优势,虽然饱经战火摧残,外族入族,但总能找到安全之地,让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文学之火,代代相传。
相对来说,山西籍的作家在全国的比例偏小,文化影响力最弱。
总之,山西在文学方面的表现欠佳。
三世纪:2人
孙楚(约~),太原中都(山西平遥)人。
郭璞(~),河东闻喜(山西)人。
四世纪:1人
孙绰(~),太原中都人。
五世纪:2人
柳恽(~),河东解(山西运城)人。
裴子野(~),河东闻喜人。
六世纪:3人
薛道衡(~),河东汾阴(山西万荣)人。
王绩(~),绛州龙门人,王通弟。
王度(~),太原祁(山西祁县)人。
七世纪:7人
王勃(~),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一改诗风,豪气初现,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英才早露,凋零太快。
宋之问(约~),汾州(山西汾阳)人。
沈宋一出(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定型,音韵和谐,锦绣成文,盛唐诗盛,奠基有功,学成不易,反而害文。
王之涣(~),晋阳(山西太原)人。
王翰,唐,晋阳(山西太原)人。
耿讳,唐,河东(山西永济)人。
柳冕,唐,蒲州河东(山西永济)人。
薛用弱,唐,河东人。
八世纪:3人
王维(~),原籍太原祁州(山西祁县),迁蒲州(山西永济)。
卢纶(~约),河中蒲(山西永济)人。
柳宗元(~),河东(山西永济)人。
九世纪:3人
温庭筠(约~),太原人。
司空图(~),河中(山西永济)人。
聂夷中(~?),河东(山西永济)人。
十一世纪:1人
司马光(~),陕州夏县(山西)人。
十二世纪:5人
高士谈(?~),忻州(山西忻县)人。
李俊民(6~),泽州晋城(山西)人。
元好问(1~),秀容(山西忻县)人。
段克己(~),段成己兄。
段成己(~),绛州稷山(山西)人。
十三世纪:4人
白朴(~?),隩州(山西河曲)人。
刘致(?~约4),石州宁乡(山西离石)人。
乔吉(1~),太原人,迁杭州。
郑光祖,元,平阳襄陵(山西临汾)人。
十四世纪:3人
萨都剌(约~?),雁门(山西代县)人。
乔吉(?~),太原(山西)人。
罗贯中(约~约0),山西太原人。
十五世纪:1人
常伦(~),山西沁水人。
十八世纪:1人
法式善(~)。
二十世纪:6人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
孙谦,0年生,山西文水人。
王汶石,1年生,山西荣河(万荣)人。
马烽,2年生,山西孝义人。
魏钢焰,2年生,山西繁峙人。
西戎,2年生,山西蒲县人。
河北、京津、东三省属于幽燕文化区域。河北、京津地区在明清时期、民国初期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河北在战国时期尚称边远之地,燕国虽号称战国七雄,却是实力最弱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燕昭王时期,乐毅率领燕兵,几乎灭了齐国。
荆轲刺秦王,纯属冒险之举,除了表明燕国的虚弱外,亳无意义可言。
秦汉统一之后,直到唐朝,河北一直是边关重地。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边塞文化格外发达,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豪迈慷慨)
河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是保卫河南、山东的重要屏障。
河北的北部尚有崇山峻岭可以依靠。河南、山东却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外族入侵,让河北饱受战乱之苦,农田被废弃,家园被毁坏,百姓被屠杀,千里沃野,荒无人烟。
更为可怕的是,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大部属河北)送给辽人作为孝敬的礼物。
此举,让河北长期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割离了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长达数百年之久。河北文化受到毁灭性地打击。
元朝中期,政治中心回归北京,才让京冀文化出现了转机,走上复兴之路。
元曲让京城文化崛起,曹雪芹让京城文化达到高峰。
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恢复期,河北、北京、天津的文化得以重现生机,并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东北三省从无到有,在文学上增长起来一批新生力量,让东北文学的名片在全国叫响。
三世纪:6人
张华(~),范阳方城(河北固安)人。
束皙(?~),阳平元城(河北大名)人。
刘琨(~),中山魏昌(河北无极)人。
张载,西晋,安平(河北)人。
西晋诗人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堪与二陆共比肩(陆机、陆云),一北一南相呼应,异源不妨归同道。
张协,张载弟。
木华,西晋,广川(河北枣强)人。
五世纪:3人
郦道元(?~),范阳逐鹿(河北涿县)人。
邢邵(~?),河间鄚(河北任丘)人。
杨衒之,北魏,北平(河北满城)人。
六世纪:2人
刘昼(~),渤海阜城(河北交河)人。
卢思道(~),范阳(河北涿县)人。
七世纪:3人
卢照邻(约~约),幽州范阳(河北涿县)人。
李峤(~),赵州赞皇(河北)人。
苏味道(~),赵州栾城(河北)人。
八世纪:12人
高适(~),渤海蓨(河北党县)人。
李华(约~约),赞皇(河北元氏)人。
刘长卿(?~约),河间(河北)人。
司空曙(约~),广平(河北永年)人。
卢仝(约~),范阳(河北涿县)人。
刘叉,唐,河朔(河北)人。
张读,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
崔护,唐,博陵(河北定县)人。
张祜,唐,清河(河北)人。
张鷟,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
李瑞,唐,赵州(河北赵县)人。
贾岛(~),范阳(北京)人。
十世纪:3人
李昉(~),深州饶阳(河北)人。
柳开(~),大名人。
刘筠,北宋,大名(河北)人。
西昆体的代表之一(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上承李商隐,下启宋诗欧阳修,典雅风范代相传,流弊虽多怪才薄。
十一世纪:1人
宋敏求(~),赵州平棘(河北赵县)人。
十二世纪:5人
蔡珪(?~4),真定(河北正定)人。
赵秉文(~),磁州滏阳(河北磁县)人。
王若虚(4~1),藁城(河北)人。
王寂,金,蓟州玉田(河北)人。
王庭筠(~2),熊岳(辽宁盖平)人。
十三世纪:5人
卢挚(?~后),涿州(河北涿县)人。
马致远(约1~1),大都(北京)人。
鲜于枢(~),大都人。
王实甫,大都人。
关汉卿,大都人。
十五世纪:2人
马中锡(?~约),故城(河北)人。
张埜,元,邯郸(河北)人。
十六世纪:2人
薛论道(约1~约),定兴(河北)人。
赵南星(1~),高邑(河北元氏)人。
十七世纪:2人
曹寅(8~1),原籍丰润(河北),曹雪芹祖父。
纳兰性德(5~5)。
十八世纪:7人
纪昀(~1),直隶献县(河北)人。
曹雪芹(1?~),北京人。
翁方纲(1~),直隶大兴(北京)人。
翁方纲论诗主肌理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偏于说理,少了诗的灵性。
高鹗(约~约)。
李汝珍(约~约),直隶大兴人。
舒位(~),直隶大兴人。
顾太清(9~约6),清,女。
十九世纪:3人
文康,清。
老舍(~),北京人。
郑文焯(~),奉天铁岭(辽宁)人。
二十世纪:31人
冯至,年生,河北涿县人。
公木,年生,河北束鹿人。
孙犁,年生,河北安平人。
梁斌,年生,河北蠡县人。
李英儒,年生,河北保定人。
宋之的(~),河北丰润人。
郭小川(~),河北丰宁人。
方纪,年生,河北束鹿人。
徐光耀,5年生,河北雄县人。
张志明,6年生,河北宛平人。
李瑛,6年生,河北丰润人。
徐怀中,9年生,河北峰峰矿区。
浩然,年生,河北蓟县人。
丛维熙,年生,河北玉田人。
王蒙,年生,河北南皮,生于北京。
蒋子龙,年生,河北沧县人。
萧乾,年生,祖籍黑龙江,生于北京。
杨沫,年生,女,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刘白羽,1年生,北京人。
冯牧,年生,北京人。
邵燕祥,年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
刘绍棠,年生,北京通县人。
靳以(~),天津人。
萧军,年生,辽宁义县人。
马加,年生,辽宁新民人。
端木蕻良,年生,辽宁昌图人。
玛拉沁夫,1年生,辽宁吐默特旗人。
刘澍德(~),吉林永吉人。
骆宾基年生,祖籍山东平度,生于吉林珲春。
梁信,6年生,吉林扶余人。
萧红(~),黑龙江呼兰人。
大西北加上西藏,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地旷人稀。
陕西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向西部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从周朝起,直到唐代,陕西都是政治中心,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朝时期,是秦陇文化的鼎盛时期。
从此之后,风光不再。
原因很简单,开发得越早,被摧毁得就越彻底。长期的兵荒马乱,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化,秦陇地区由昔日的繁华地区,变成了蛮荒之地,人员大量减少,地贫民瘠,文学发展失去了最基础的根基,衰败成为必然趋势。
二世纪:1人
杨修(~),弘农华阴(陕西)人。
三世纪:4人
傅玄(~),北地泥阳(陕西耀县)人。
傅咸(~),北地泥阳人。
挚虞(?~),长安人。
苏蕙,东晋,女,武功(陕西)人。
四世纪:1人
王嘉,东晋,陇西安阳(甘肃渭源)人。
六世纪1人
阴铿,南朝陈,武威姑臧(甘肃)人。
七世纪:4人
杨炯(~?),华阴(陕西)人。
苏颋(~),京兆武功人。
苏颋张说,贵为国公,封许封燕,德高望重。文章一出手,燕许大手笔,武将不才,凭军功封侯不难,文笔再好,文臣称公也不易。
王昌龄(约~),长安人。
苏源明,唐,京兆武功(陕西)人。
八世纪:12人
裴迪(~?),关中(陕西)人。
韦应物(~?),京兆长安(陕西)人。
白居易(~),先世太原人,迁下邽。
薛涛(?~约),女,长安人。
白行简(~),下邽(陕西渭南)人。
常建,唐,长安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迁绵州彰明(四川江油)。
诗仙李白,逍遥快乐,竹溪六逸(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纵酒酣歌。不稽出灵感,诗出自然绝,胸中坦荡荡,真情易流出。
李益(~),陇西姑臧(甘肃武威)人。
梁肃(~),安定(甘肃泾川)人。
李观(~),陇西人。
李翱(~),陇西成纪人。
李公佐,唐,陇西人。
九世纪:8人
杜牧(~),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杜佑孙。
韦庄(约~),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
韩偓(~约后),京兆万年人。
唐诗也有艳体在,韩偓诗中多脂肪。《香奁集》中香奁体,唐诗依然盛名在。
鱼玄机(约~约),女,长安(陕西西安)人。
秦韬玉,唐,京兆(陕西西安)人。
孙樵,唐,关东人。
李复言,唐,陇西(甘肃)人。
皇甫枚,唐,安定(甘肃泾川)人。
十二世纪:1人
党怀英(~),原籍冯翊(陕西大荔),迁奉符(山东泰安)。
十三世纪:2人
马祖常(~),靖州天山(新彊)人。
贯云石(1~4),维吾尔族。
十五世纪:4人
王九思(1~1),陕西鄠县人。
康海(5~0),陕西武功人。
李梦阳(3~),庆阳(甘肃)人。
金銮,明,陇西(甘肃)人。
十七世纪:1人
屈復(~?),薄城(陕西)人。
十八世纪:1人
那扎尔(0~),新疆喀什人。
二十世纪:2人
柳青(1~1),陕西吴堡人。
杜鹏程,1年生,陕西韩城人。
这个名单虽不完全,但总体上能代表古今中国文坛。
在总数人中,苏沪地区人数最多,人;其次,浙江人;山东、安徽人;湘鄂粤桂琼人;京津冀、黑吉辽88人;河南83人;赣闽台74人;陕甘宁青疆藏46人;晋蒙42人;云贵川渝35人。
在早期,山东、河南、陕西领跑。
公元二世纪,鲁皖籍作家有11人,河南有6人,陕西有5人,人数居前三位。
山东籍的曹操、曹植是这个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建安文学是这个世纪的主流。
公元三世纪,河南领跑,有8人,山东、河北各6人,位列三甲。
河南籍的阮籍勉强可算得上领头羊。竹林七贤的正始体诗风盛行。
公元四世纪,河南一枝独秀,有7人,其他仅有一两人而已。
河南籍的谢灵运无疑成了文坛领主。南朝诗风盛行元嘉体。文学上南盛北衰,北方文人大量南移,成就南朝文学盛世。
江西籍的陶渊明无疑成为南移文人中与当地相结合最为成功的典范。成为数百年难出一位的大文学家,对后世文风的影响深远。
公元五世纪,鲁皖(有10人)、河南(有7人)依然领先,江苏迎头赶上(9人)。
公元五世纪,正是南北朝前期,政局混乱,战争频繁,文人疲于奔命,难得安闲时期,文学上的成就有限,大文学家难出。
公元六世纪,鲁皖(6人)、河南(5人)、江苏(5人)格局依旧,保持领先。
文学的繁盛离不开政局的稳定,长期战乱,必使文学凋零,人才难出。
公元七世纪,已是唐朝,文学的盛世再度降临。文学格局已成遍地开花之势。河南(9人)、山西(7人)、浙江(6人)、湘鄂粤(6人)几乎难分上下。
唐诗成为最亮丽的名片。诗人成为一代骄子。
鄂籍的孟浩然、粤籍的张九龄成为本世纪的明星。
一位是布衣,田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传人和知己。寒士虽贫,成就不低。
一位是高官,政绩上的耀眼光芒,难掩其文学上的卓越才能,贵族如斯,实在难得。
公元八世纪,唐诗的鼎盛时期,古文取代骈文的时期。北方文学再度崛起,大发光彩之时。
河南(13人)、河北(12人)、陕甘(12人)位居前列。
唐诗的代表人物大多出生本世纪。
诗仙李白(甘肃)、诗圣杜甫(河南)
白居易(陕西)的诗,流传最广。
诗画双绝王维(山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的鼻祖。
边塞诗人有岑参(湖北)、高适(河北),此类题材,无人可及。
年轻诗人李贺,号称鬼才,天赋极高,为诗呕心沥血,作品鬼斧神工,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诗人刘禹锡有哲人风范,宠辱不惊,天生的乐天派,苦中作乐,甘于平淡。人面桃花依旧在,谈笑自有鸿儒在。
韩愈的古文,汪洋恣肆,指点江山,风评人物,大气磅礴。
柳宗元的古文,山中小溪,密林潭水,人文关怀,情意绵绵。
韩愈的诗,僻中取静,重在说理,开宋诗之先河。
柳宗元的诗,清新流畅,小桥流水,颇富庄子遗风。
这个世纪,可谓群星璀璨,文学的又一个高峰。
公元九世纪,陕西(8人)一马当先,浙江(5人)、四川(3人)、鲁皖(3人)、山西(3人)紧随其后。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位于陕西。长期的政治中心,必然吸引全国的人才汇集于此,对当地的文化提升极大。陕西成为文化中心,势出必然。
李商隐(河南)、杜牧(陕西)成为晚唐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为唐诗完美谢幕画上了句号。
温庭筠是个全面型的作家。他对词的贡献尤大。可谓第一位大词人。
公元十世纪,南方文学再放光彩,全面领跑北方。江苏(6人)、赣闽(3人)、浙江(4人)、河北(3人)。
江苏籍的范仲淹、李煜成为本世纪文坛的两大标杆人物。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大提升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抱负。
李煜是个可悲的皇上,却是文学上少有的奇才。李煜的词把人生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临近生命终点,终于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一生荣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奔腾到海不复回。
公元十一世纪,是又一个文学高峰时期。宋词达到巅峰,古文再度复兴光大。
江西籍的文人在这一世纪表现十分抢眼,不仅人数领先(9人),而且质量很高,连继出现三位三位大师级的人物: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
江苏(6人)、四川(6人)也比较领先。
这个世纪的文学大家比较多,分布也较广,诗词文都有涉及。
四川有苏轼,浙江有周邦彦,江苏有秦观,山东有李清照,山西有司马光。
这个世纪前期的文坛领袖无疑是欧阳修,诗词文俱佳,古文尤为突出。他对后辈的提携和关照,传为佳话。
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外,其他五位,那么得到过他的关照(苏洵),那么就是他的弟子(苏轼、王安石、曾巩、苏辙)。
欧阳修之后,苏轼是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更大的提升,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秦观、黄庭坚都是他的弟子。
秦观继承了苏轼在词学上的衣钵。
黄庭坚继承了苏轼在诗学上的衣钵。
但二人的成就较之苏轼相差甚远。秦观略为强一点,在词学上达到苏轼九成的功底。黄庭坚在诗学上可能连七成也不到。
周邦彦、李清照在词学的地位也很高,较之秦观,不相上下,同为婉约派最为知名的代表性作家。李清照的词在境界上可能更高一点。
王安石、司马光都是被身上的政治光环所掩盖的文学大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名声更为响亮。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超过所有同类著作。没有极好的文笔怎么能写得出这样的宏篇巨作。
江西在地域上没有任何优势,深处内陆,经济落后,贫穷者居多,四周各省经济实力远超于他,正好处在贫穷洼地之中。按理说,出文学大家的概率应远小于其他各省。
文学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与经济的联系固然紧密,但并不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就不会太高,长期故步自封的结果,必然导致文学源泉缺乏,出大师的概率反而降低。
经济落后的地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就会大大提升,文化的融合再加上文学奇才的出现,就会大大提升出大师的概率。
大师的产生与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欧阳修出身贫家,早年丧父,在慈母的教育下,通过自己的苦学苦练,终成一代大师。
他的经历,对后世贫寒子弟发奋学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文学的道路上,不分富贵贫寒,他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努力向上是唯一的捷径。
公元十二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的辉煌。
在地域上,浙江(12人)、赣闽(8人)、山西(5人)、京冀(5人)表现出色。
以陆游(浙江)、范成大(江苏)为代表的南宋诗坛,创造了一个仅次于唐诗的小高峰。
柳永(福建)、姜夔(江西)、辛弃疾(山东)再创词学新高峰。柳、姜不输周、李(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才不如苏轼,豪气过之。
朱熹(江西)理学圣人,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朱熹的理论对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妨害。
岳飞(河南)是公认的民族民雄,《满江红》豪气冲天,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元好问(山西)是少数民族作家中,在诗词方面皆有不少佳作的杰出代表。其水平之高,堪与顶尖高手比肩。
公元十三世纪,宋元更替之时,民族矛盾高度激化。江西出了个文天祥,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无数后人,前仆后继。
在这动乱的年代,文学的主力军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诗词文步入瓶颈。戏曲和小说异常发达。
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启长篇小说成功的先河,一炮打响,流传甚广,广受欢迎。
施耐庵是浙江人,浙江的杭州是南宋的首都,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积累,浙江逐渐成为新的人文中心,聚集着大量的文人学士,文风极盛。
在这动乱之时,在文学上依然保有一定的优势。作家人数最多(18人),其次是闽赣(12人)、河南(6人)。
北京作为元朝首都,首次在文学史上出现。
京城文人关汉卿、王实甫精彩亮相。元曲得以横空出世,成为时代新宠。京韵文化由此诞生。
公元十四世纪,在文学上的亮点不多。
山西籍的罗贯中,凭借《三国演义》,成为著名小说家。
长篇小说一出,民间俗文学占了上风,贵族文学成了雕虫小技,仅在少数人中成了游戏的工具。
成功的作家不多,人数较前期有了较大的下滑。居前的三家:浙江(7人)、江苏(5人)、闽赣(5人),人数也不多。
公元十五世纪,已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推行独裁政治,对文化的摧残比较严重,文坛一片死气沉沉。
明朝文人的文章、诗词,千篇一律,理学气息浓厚,满嘴的礼义廉耻,少有个人的真情实感。
在地域上,江苏(6人)、赣闽(4人)、陕西(4人)居前。
江苏苏州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就已相当发达,富甲一方。在文化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死板的文字无法吸引他们的眼球。
唐寅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唐寅的才华,在苏州这个特殊市场得到充分展现,如鱼得水。
离开苏州,就成了离经叛道的罪人。
由此可见,明朝在文学上的专制有多么的深!
公元十六世纪,明朝末世,皇帝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宦官当政,百官结党,钩心斗角,内斗不止。对各方面的统治较前大为松弛。
文学也迎来难得的曙光。
吴承恩(江苏)的《西游记》,汤显祖(江西)的《牡丹亭》成了这时期的两大杰作。带动了小说和戏曲的复兴。
江(19人)浙(15人)一带成了文学重镇,鲁皖(10人)地区文风不减。
公元十七世纪,又是一个巨变时代。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汉人政权,在短短三百年间,两次易主,对汉人士族的打击实在太大,在心理下留下巨大的阴影,不得不沉下心来好好反思。
顾炎武(江苏)、黄宗羲(浙江)、王夫之(湖南)成为这个世纪思想界的三大明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江苏、浙江成了明朝遗老的大本营。
文学成了这些隐士最好的安慰剂。
在这些隐士中不乏知名文人。
江苏籍的文人最多(34人),其次浙江(18人)、鲁皖(11人)。
清初文人中,有三位比较突出。
一位是江苏扬州的郑板桥,“扬州八怪”的名声如雷贯耳,作为八怪之首的郑板桥,诗书画三绝,更令人刮目相看。
一位是山东大汉薄松龄,一部《聊斋》话鬼神,道尽人间不平事。
一位是出生京城的贵公子,康熙身边的红人、宰相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其在词学上的成就远超同时代的词人,在清词中占有重要一席。喜欢纳兰词的人不少。
公元十八世纪,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文字狱让清朝文学一蹶不振,文人自由表达的权力被完全剥夺,除了歌功颂德的文字外,一切都荒废了。不少文人为了逃避文字狱,又不想做一个阿谀的哈巴狗,只好埋头在故纸堆里,做些文字研究。
这时期的作家群体,依然是江苏籍居多(27人),其次是浙江(10人)和鲁皖(10人)。
曹雪芹(北京)是这时期最伟大的作家,《红楼梦》让其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一生心血只为一部著作,至死也未能完成全著。幸得有识之人,将其遗著整理出版。高鹗续补的版本,虽有不足,却也弥补了一些曹雪芹未竟的遗憾。
清朝末期,西方列强开始踏足中国,中国面临前所未见的巨大挑战。
在沉睡的中国人中,有两位清醒的勇士,开始大声呐喊,一个在思想上,逐步与西方接轨,对传统陈旧思想发起了挑战。(龚自珍,浙江人)另一位在行动上,勇敢接受西方的挑战,睁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福建人)
公元十九世纪,清朝步入末路,内外交困,垂死挣扎,此世纪出生的名人,大多经历苦难,饱受家国之痛。
近代史上有名的文人很多。
鲁迅(浙江)、郭沫若(四川)、胡适(河南)可谓是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徐志摩(浙江)、闻一多(湖北)是新诗的杰出代表。
散文:郁达夫(浙江)、朱自清(江苏)
小说:茅盾(浙江)、张恨水(江西)
戏剧:田汉(湖南)、老舍(北京)
革命文学:瞿秋白(江苏)
国学大师:章太炎(浙江)、王国维(浙江)
小品文:林语堂(福建)
启蒙派大师:康有为(广东)、严复(福建)、梁启超(广东)
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在康梁的带动下,粤湘鄂桂的知名文人的人数大幅上升,首次在国内领先(24人),江(22人)浙(18人)紧随其后。
二十世纪出生的文人很多,著名的有:巴金(四川)、冰心(福建)、曹禺(湖北)、沈从文(湖南)、艾青(浙江)。
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黑吉辽作家群人数最多(31人);南方有江浙沪作家群(33人)、鄂湘粤桂琼作家群(30人)。
上述是按历史的顺序分年代进行横的比较,大致可以看出文学发展的地域分布及兴衰的过程。
总结秦以后的文学历史。大致可以看出有四个比较突出的高峰时期。
一、公元二、三、四世纪的魏晋南朝文学。曹操、陶渊明是这个时期的灵魂。
二、公元七、八、九世纪的唐朝文学。
以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岑参、杜牧、李贺、高适、王维为代表的唐诗;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
三、公元十一、十二世纪的宋朝文学。
以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宋词;
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代表的古文;
以苏轼、陆游、黄庭坚、范成大为代表的宋诗。
四、公元十九、二十世纪的近现代文学。
从地域上来看,南北分界比较明显。
公元五世纪以前,即南朝文学兴盛之前,北方在文学上占据绝对优势。
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八世纪以前,即盛唐之前,南北文学呈竞争之势,南方文学努力追赶北方,北方稍占上风,差距逐渐缩小。
公元八世纪,北方再次发力,全面领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公元九世纪,南方再次拉近距离。
从公元十世纪起,南方首次超越北方,并且领先幅度较大,并将这个优势维持了二百年。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北方文学有所恢复,与南方的差距缩小,但南方依然保持优势。
公元十四世纪,北方再次落伍,南方领先优势扩大。
公元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世纪,南北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主要归功于鲁皖文化的复兴。
公元十九世纪,南方再次全面领先,北方在文学方面表现非常差,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十世纪,南北文学再次趋于平衡,北方在文学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从整个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是基础,环境是触媒,整体素质是基石,好的作家,际遇、天才、教育、历练缺一不可,能出优秀的经典之作是永恒不变的衡量文学水平高低唯一评判标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