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断地侵扰人们的生活。据统计,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的多年间,我国共有多次地震记录。地震的发生虽不可避免,但我们的祖先在同地震灾害顽强斗争的过程中,却留下了悠久的地震记录,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他们观察记载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积累了许多防震抗震的经验和知识,在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地震现场我国很早就开始记录地震。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提到,帝舜时期“地诉(裂)及泉“。这便是关于地震的最早记载。以后各个朝代的各类典籍中都记录有地震的发生。到了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的一生遇到过很多次地震。他曾担任过多年的太史令职务,除了掌管天文,还负责记录各地上报的地震情况。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发生的地震情报,他于公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竹书纪年》外形像个大酒樽的候风地动仪,是用青铜铸制的。整个仪身非常宠大,高2.72米,最大直径约1.94米。仪体外部,有八条铜龙倒伏,龙口各含一只铜球指朝八个方向,下有八只仰首张口的铜蛙。龙口上颌可以活动,各有一组杠杆穿装在仪器体内。仪体中央立有一根可自然倾倒的叫“都柱”的竖杆,如果某处发生地震,都柱就向震源方向倾倒,触动杠杆使龙口张开,铜球就落到铺蛙口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公元年的一天,西边的一只铜球突然落下,而仪器所在地——洛阳却并没有感觉到地动。人们正纷纷猜疑地动仪的准确性,几天后却接到陕西传来的灾情。
候风地动仪从此以后,心悦诚服的人们便根据它来记录地震方位了。地动仪对于政府主持的地震情况的观测,的确非常有效。但发生地震时,人们就来不及根据它的指导来防震抗震了。在经历了一次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后,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利用震前的一些先兆现象,来预报地震的发生。人们注意到,在地震前大地会出现一些怪异现象。如天地突然发出声音,空中无端现出灼亮闪光,原先波涛汹涌的河水顷刻间干涸,有的井水突然变浑、变咸。动物也不像平日那样安宁,一向窝居的老鼠会成群结队跑到街上吱吱乱叫,鸡、狗、牛、马从栏中跃出,扑腾得人心不宁。
地震前动物预警震前几天的天气,也一反常态,或高温酷热,或雷雨骤烈,或應风大作,或阴霾暗晦。这些明显不同于平常的现象一发生,人们就意识到灾难要来临了。他们会尽可能地组织安全转移,以减少伤亡。在有些多震地带,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教人们用竹子和木头建墙(台湾),或用荆条和木筋草编墙(云南)。这些柔韧、质轻、耐震性高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地震伤亡。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上,人们也想尽多种方法,力图使建筑物地基牢固,主体结实。
地震前天气骤变建于辽代的天津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高达60多米的木塔和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千余年来经受住了大大小小的地震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显示出我们的祖先在抗震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独到见解。生活在地震带的人们,在大震震后往往不会立即重返家园。他们知道余震会来继续威胁他们。人们在家园附近的空地上,搭设以木板、苇、席、草等物为材料的临时棚架,沉痛然而冷静地等待着灾难的过去。
赵州桥地震发生前,有时人们可根据前兆现象及时逃出。但当大震突然来临,来不及躲避时,人们只好在“覆巢”之下寻求“完卵”的可能性。他们躲在床塌、桌子等坚实家具下,有时也能侥幸保住一条性命。地震,是地球的正常运动现象,却也是人类的悲剧。在这一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前,我们的祖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在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