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25899.html

茶禅一味——茶的文化与历史(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马古道》《禅茶一味》,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陆羽《茶经》,吴觉农《茶经述评》,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郑国建《中国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随笔》,冈仓天心《茶之书》,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伊藤古鉴《茶和禅》,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尔波特《禅的行囊》。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充分诠释了茶文化的精髓,它首次以“茶人茶事”精致呈现了中国的茶文化。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这个纪录片不妨看看。茶,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所著,原名《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出了“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的观点,指出茶的产地是“崖必阳,圃必阴”,这与陆羽《茶经》中的见解基本相同。关于天时对茶叶的影响,他提出了“焙人得茶天为庆”的观点。制茶过程,宋徽宗提出了“洁净宜热良”的要求。采茶的时间必须是“黎明,见日则止”,要求“用爪断芽,不以指揉”。盏的评判标准: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

《大观茶论》说到“点茶”的时候,见解精辟。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讲究力道与工具运用的协调。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大观茶论》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简的论述中,是中国茶文化的珍贵文献。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家,但却是个蹩脚的皇帝,就这点而言他跟南唐后主李煜有的一拼。宋徽宗懂园林设计,创瘦金体,懂书画,好饮茶,一生都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里,重用蔡京(蔡京书法一流,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后因品行恶劣被蔡襄取代)、童贯等奸臣,最后国破家亡。就饮茶之道而言,宋徽宗算是第一流的专家,与陆羽、蔡襄齐名。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从谂和尚著名的偈语“吃茶去”(《景德传灯录》卷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诗人赵朴初十分喜爱这则公案,常将它用于作诗中。赵朴初曾为河北赵县柏林寺赵州从谂和尚影像碑题诗“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赵朴初还作过一首五言绝句:“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曾多次将此诗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以启发人们去继承和体会古德“茶禅一味”的旨趣。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曾挥笔写下“茶禅一味”,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据考证,其实是一份“印可状”,而非“茶禅一味”四字真诀,后面会说到)。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年写下《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日本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被誉为日本茶圣)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我曾在食色性专栏提起过,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