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一是河北石家庄赵县豆腐庄村传统的庙会“皇醮会”。一大早,村里的朋友就打来电话,邀请我到庙会上采风。
豆腐庄皇醮会因醮棚中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而得名,究竟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也无人能说清。村中老人回忆,至少传衍的有五代人,即最迟在鸦片战争前后该村就有皇醮会了。醮会最后一天送神仪式之前的埋猪头仪式可能与当地过去频繁的蝗灾、雹灾有关。
解放前,豆腐庄最后一次皇蘸会是在年。此前,醮会组织者一般在六月二十三集中到一起,商议当年起会的诸多事宜。要凑份子钱,搭建醮棚。醮会的正日子是七月初一,一般在六月二十七八把醮棚搭建好。醮会前后,村中男女的分工不同。女善人仅仅在醮棚中诵经念佛。请神送神等科仪都是由从赵州城关爷庙请来的道士执行。道士一般六月二十五来,七月初二送走。七月初一晚上送神时,在醮棚门口搭有一张桌子,桌上放有一把椅子,道士站在椅子上,手中拿有两尺多长的并贴有符的剑,念“封皇经”后收工。
醮会期间,村民自觉遵守醮会期间的戒吃腥、葱、蒜等禁忌,至七月初一晚送神完毕后才可开戒。当时,前来赶会的人很多,除赵县的外,还有来自临城、晋县、宁晋和藁城等地的人。
年,豆腐庄皇醮会恢复。帮会者一般都在五十岁以上,男性主要是负责搭棚、记账与大伙房,而二十多位女性则主要是棚中伺候神马并迎接前来赶会的庙会组织,总计有将近六十人。村政府每年给醮会两千元,用于醮会期间请戏团和歌舞团。六月二十五,人们开始搭建醮棚,醮棚在村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十字路口的北端,坐北朝南,醮棚宽17米,长40米,高约4米,从南到北共分了七进,分别供奉主神地堂老母、弥勒佛、天官、地官、水官、姜太公、玉皇、祖师殿、鸿君通天教主、天地人皇和无生母。棚前悬挂一黄底白字的横幅,上写着“赵州豆腐庄千佛万祖皇醮大会”。
醮棚大门长4米、高3米、门垛宽1.5米。门垛相向设有门神秦琼和尉迟公神案。大门前有两面旗幡。大门的右前方专门为三皇姑搭建了一个神棚,里面悬挂着展现三皇姑得道成仙过程的神马。大门的左前方是一个火池,火池南端有一个小棚,小棚北侧供奉女娲,南侧供奉鬼祟。
醮棚搭建好后,第一个程序是响棚,也称开棚。二十八的响棚包括清棚、升旗、开十大门、请神、烧香、上供、扫堂、上茶等仪式,这些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举行。在此之前人们都将神码按惯有的位置挂放好。神码都是画在白布上的画像,请神主要是请玉皇。这些仪式都伴随经文是诵唱。
醮会期间,本村的亲戚、外村香客和庙会组织陆续赶到豆腐庄。小摊贩也闻风而至。届时,醮棚内外,香烟弥漫,唱经诵佛之声萦绕不绝。个别带有表演性质的香会也在烈日下的醮棚前一显身手,这些自愿前来进行的表演为醮会平添了许多乐趣,吸引了大人、小孩的注意。
豆腐庄的醮会在七月初一下午送神前还保留了非常传统的一个仪式,即要在村外西北的地中埋猪头。埋猪头是豆腐庄人的习惯性说法,它埋的并非真正的猪头,而是用二斤左右的小麦精粉捏制的猪、公鸡和鲤鱼各一。这些供品只能在会头家做,七月初一下午端进神棚,放在一进的供桌上,在善人们诵完“蝗虫经”后,才由专人将其送到村西北的地中埋下。对埋猪头的意义,村民是清楚的:冰雹都是从西北方向来的,只要西北方向天一黑,豆腐庄就绝对没有好天气。埋猪头是为了向神灵祈求不下冰雹的,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埋猪头后送神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向村南送鬼祟,再往村西送神仙,最后在醮棚前的火池边送佛,年年如此。送佛经中有如下句子:一送古佛去回宫,二送玉皇回天宫,三送三官归本位,四送娘娘放光明。五送南海观音母,六送药王和药圣,七送北方真武祖,八送城隍归庙中。九送我佛归本位,十送全佛全回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