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从鬼子体上割块肉,摘个心,有的割几个生殖器,说这是“洋药材”
年10月12日,在河北省藁城县(现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几个日军砸开了王淘气家的房门,顺手一枪先把出来看动静的王淘气的母亲给打死了。王淘气的父亲王保云,见到妻子被杀,随手抄起一把三齿耙,挡在日军身前,一边叫孩子们快跑,一边向凶残的敌人冲过去。他用钉耙打死一个士兵,又向另一个士兵扑去,不幸中弹身亡,只有王淘气乘机逃了出来,他的两个孩子,被日军用刺刀挑死在院里,他怀孕的妻子则被敌人开了膛……
这是残暴日军在梅花镇制造惨案的镜头之一。
而此前两天,即10月10日一11日傍晚,吕正操将军率领部队顽强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先后打退日军9次进攻,敌人伤亡余人。而我军仅阵亡1名连长,1名班长,战士20余名。此战,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大涨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美丽的梅花镇
梅花镇,据县志记载,相传这里曾经有一个善良的梅花公主在此居住过,因此才叫做梅花镇。
梅花镇是冀中平原的交通要冲,位于藁城县城正南20公里,是个有名的商业重镇。镇子还有土围墙,方圆四里,墙高丈余,东南西北各有一门,便于防守。
当年这里商业很繁荣,较大棉花店就有13家,小的有50余家,粮店大的有4家。
这里常年有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各大城市的商人来此经商,是藁城、赵县、栾城一带棉粮集散的中心,街道宽敞,房屋整齐。
年“七七事变”后,残暴的日军沿着平汉、津浦铁路向南推进时,日军过后,村庄变废墟,沿路留下许多尸体,那都是无辜的百姓,也制造了无数的惨案。
10月11日晚,吕正操带的队伍在梅花镇与来犯的日军坂垣师团两个大队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激烈,我八路军指战员打得勇敢顽强,接连打退日军9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军八百余人。
12日黎明,有情报显示,将有大批日军前来增援敌人,吕正操决定队伍暂时撤退,避其锋芒。
部队撤退前,战士们在街上喊话:
“日本鬼子进村要杀人的,乡亲们快逃命吧!”
“老百姓都快走吧!日本人要来了,逃命吧!”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正在发生激战,枪炮声掩盖了战士们的喊声,许多老百姓没有听清战士喊的是什么。另外,也有个别老百姓还存在着侥幸心理,没有及时撤离梅花镇。
4天3夜,日军制造梅花镇惨案
10月12日凌晨,响了一夜的枪炮声停了下来,中国军队撤走了,镇外的日军还未赶到。
在天还没有大亮、晨雾还未散去的时候,从镇西南方向传来一阵嘈杂声,日军从镇西南翻过寨墙,扑进镇来,接着东、北等各个方向,均出现了日军。
这此残暴的日军,见门就砸,见房就烧,见人就杀。
梅花镇陷入了炼狱,刚刚还是一片和平景象的梅花镇,顿时枪声、砸门声、哭叫声,响成一片,上空是滚滚浓烟,火光四起。日军的凶残屠杀,骇人听闻:
1、在镇东门外大眼井旁:
日军把45名青壮年绑了起来,举着战刀叫着,逼迫人们跪下。乡亲们沉默着,怒目而视,没有一个人下跪求饶。
日军恼羞成怒,把45个人全部砍死了,又将人头割下,挂到了树上,再将没头的尸体扔进井里,鲜血把井水都染红了。
2、在地主杨洛风家的粉坊大院里:
日军将抓来的11名孕妇绑了起来,她们都被扒光了衣服,有的先被吊在门梁上,毒打一顿。有的敌人割掉乳房,敌人嬉戏求乐。
然后凶残的敌将她们一个个都活活解剖了,挖出胎儿。这些胎儿被日本兵吊在树上,练习打靶,打着打着打烦了,一个日本兵又一刺刀挑起一个胎儿,抛起一丈多高,摔成肉泥。其他日本兵则在一旁拍手狂笑。
3、在镇南门外的这寨墙下:
日军驱赶着余名妇女儿童,问他们中国军队的去向,无人回答。日本兵立即拉出4个不满10岁的小女孩,把吓得直哭的孩子一个个活活劈成两半,接着逼问。人们眼里透着仇恨和不屈,一句话也不说。最后这多名妇女、儿童全部被枪杀,尸体丢进寨沟。
……
有资料记载,这场大屠杀持续了四天三夜,梅花镇人被杀害,变态的日军屠杀完离开以后,梅花镇变得十分凄凉。
惨案发生后,“梅花镇未遭敌人残杀幸存的青年,纷纷走上抗日前线。他们怀着民族的深仇大恨,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有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父母妻子都被杀害的王淘气,后来投了八路军,为了抗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日军制造的一起起惨案,开始让善良本分的冀中百姓认识到了日军的残暴,坚决要求抗日。
最初冀中的老百姓并不太了解日本人有多凶残,又舍不得离开家,当日军来的时候,有的老乡还端碗面,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点心去“迎接”日军。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以礼相待,就不会有事,可没等开口,就被一枪打倒,女子被当众奸污。
幸存者讲述惨案经过梅花镇人觉悟最高
梅花镇日本人杀得最厉害,可梅花镇人的民族觉悟,也是最高。
年,吕正操将军重返梅花镇时,听了乡亲们的讲述,心情沉痛地说:“我们打那一仗,可给你们惹祸了。”
乡亲们纷纷说:“可不能这么说,就是那一仗打得硬气,才狠地教训了日本鬼子,咱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你不打,他也照样到处杀人放火,还会更邪乎……”
七八位老奶奶也围上来插话:“俺们的孩子都是没爹的,那年头拉扯大个娃可不容易,打走日本鬼子,总算熬过来了。”
“熬过来了”,“打得硬气”,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让人深深体会到冀中百姓的坚强和不屈。
日本人的刀,并没能吓住谁,压服谁,而是相反,更激起了冀中百姓的觉醒和反抗。梅花镇所属的藁城县,在年即抗日政权刚刚创立时,便被命名为抗日模范县。
因而面对日本人的屠杀,冀中百姓的反应,不是拿起锄头去拼命,那样不但没有报仇,倒把自己的命给送掉了;更不是一味忍耐和退缩,而是一种内在的刚强和外在的不屈:活下去,想尽办法斗下去,直至胜利!
日本人的血腥屠杀没能如他们所愿制造出“顺民”,反倒激发了人们的抗日觉悟和民族仇恨。
老百姓制作“洋药材”
百姓都知道日本人是狼,要吃人的;再怎么扮狼外婆也是徒劳的。
当年非常流行的歌曲《保卫芦沟桥》中有两句歌词:“士兵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可在冀中,这是实事。
一位当年在高阳县工作的老人,回忆起年春节前后一次战斗,写道:
“战斗停止,自卫军打扫战场,安全迅速地移了。周围村庄青年小伙子们,听到枪炮声长时间不响了,有枪的带枪,没枪的拿着刀斧等器械奔向战斗的现场,要亲眼看看,到底把子打死了多少日军?
走到前边的人,有的扒下鬼子身上的军装,有的检起头盔等战利品,后边来晚的人,捡不到物品,也不空手而归,有的人在鬼子尸体上割一块——有的摘个心,有的割几个生殖器。人们说这些是“药材”,能治病,人们一定要弄点“洋药材””
其实,百姓们未必相信这些能治什么病,只是因为实在是太恨烧杀抢掠的日本兵了,恨不能千刀万剐了才好。
几百万冀中百姓对日军的仇恨,都化作了抗日的觉悟,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都投身到打击日寇的铁血洪流中。
向冀中的革命先辈致敬!
参考资料:《鬼子进村五一大扫荡纪实》。欢迎朋友们留言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