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如莲I著名画家靳晓日先生

美酒三杯酬知己

清茶一盏醉红颜

最美潇湘·艺术湖南

第一集清雅如莲-画家靳晓日

靳晓日(-)号墨羲道人、莲心居士。中国画家、艺术史学者、独立策展人、易象中国美术馆馆长。祖籍河北省赵县,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清莲文化”艺术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课程班,师从金维诺、邵大箴、薛永年、尹吉男、易英、邹跃进诸先生。年受聘于湖南,曾任湖南湘潭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金鹿动漫学院副教授,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书画与养生论坛副秘书长,北京现代管理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攻中国画大写意,取法先秦,出入汉唐。其“画荷”系列作品选入奥运会全国书画艺术巡回展。曾参与编著《美术原理》、《外国美术史》等高校教材;完成院级、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多项;在《艺术界》、《美与时代》、《当代美术》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和论文多篇。

空灵地怀旧

——文人画价值之我见

访胜上层楼,美景宜人,览物莫忘家国事;

凭栏思屈贾,高风在抱,放怀须继古贤心。

导论

除了要读书、画画、吃饭、睡觉和交游,没有其他。艺术家的生活本应如此!这样真诚坦荡的表白,换来的未必是一呼百应,但在我而言,生活永远先行于任何一种主义……

中国传统文人画肇始于魏晋,发韧于隋唐,繁荣兴盛于宋元明清。她的艺术价值的后劲,在于她能从鲜明的时代意义中挣脱出来。各种先验的命题、使命感和精神负担,在自适性极强的“虚空世界”里,显然非传统的“隐喻”方式所能了断,一不小心就会被看做是一个空泛的话语游戏!

有意思的是,尽管经历近千年的时间重述,并没有使其成为历史的“垃圾”,而是持续保持着一个值得言说的姿态……如果说,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在当时只是藉以表述自身合法性的依据,是对文化道统的重新阐释,那么在更长历史时段中回溯与重述,则会不断开启着“新启蒙”意识解构的篇章!

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到王维、苏东坡;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到梁楷、法常、陈淳、徐渭、八大、梅清;再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

在历时与共时关系中,他们建立起多样性和多维度的坐标系,以新的话语去表征文人与传统绘画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们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历史视角,去体味文化主体自身的想象方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百年历史,对传统文人绘画的推崇,以及两宋以来的雅韵高致,都被认为是腐朽没落的。而在之后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趣味选择的自由……

中国文人画传统因为社会、政治、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变革,遭到逐步复苏!

一般来说,文人画这种风格,被解读为延传了王维、苏东坡所主张的“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的一种“墨戏”。

而现在看来,在夸张、变形结体形式里,最耐人寻味的是密密匝匝的纸面上保留着那种“罅隙中的野逸”……

宋元绘画逐渐转向笔墨绘画本体之后,文人画便极其注重非绘画性信息的传达。笔法、线条和肌理,回归到生物学、生理学的本性。正是这些社会、政治中无法消泯的那种趣味的空隙,成为文人画家共同的背景!

传统在社会生活中的细节被保留了下来……

这就带来一种让人感觉“毫无压力”的美学立场,借助禅的生态诗学,让人直观的感受便是——花开似锦、鸟语如篁,处处显现着生香禅趣。

仿佛我们作为审美主体,根本不用涤除情尘意想。相反,开开心心地直面声色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去吃、喝、玩、乐,才能感受到绝对的真理,以证得生命的透脱!

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这种自然物象的描绘中所潜含着的隐喻成份,究竟还含有哪种固定的道德寓意和社会伦理观念?

传统士夫文人抒泄积愤,宽慰心灵,自标清雅的人格化倾向;草木比德的儒家文艺思想特质;富贵华美、雍容工致的宫廷气度,在对位并置中,都产生了意义的松动……

文人绘画兼备各种图式的伦理意义,在于对流传既久、约定俗成的套式保持了警惕!

道德风教和政治取鉴的外在目的被整体拒绝,无论是悦目颐性,还是借物托志,都被推到内在价值的新型期盼当中。

两宋以来水墨画分流而成的院体画、禅宗画、传统文人画,所映射的空间范畴,在不断变动的同时也相互叠加起来,从而构成整个“虚空的世界”……

传统文人画讲求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倡导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妙悟,这使得其在当下仍然极具传播效能。但我们需要切记的是,纵然因为社会转型,卸下了文人关于政治理想、学术理想和一切文化思索的重负,但文人画的怀旧,绝不是某种现代意识的退却!

那种怀旧方式是断想式的,在保持对自我的某种抽象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意识下,身份主体需要不断地调整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地重新建构关于身份的意识。

这种空间的怀旧方式,不同于王国维所希望寻求到的那种“慰藉之道”,并不致力于传统精神的圆融统一和现实传承,从而期待历史主体在时空变动中建构起同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而更接近于对历史的“意象”式的或记忆式的把握———抓住一闪而过的旧式意象!

也就是是说,以往一提及传统,便引唤出的那种前后相续的时间感,那种整体连贯性,都变得模糊不清。

传统精神的接续和碎片化的历史,在文人画那里,以一种“我不是”的姿态完成主体身份的表述。她不倾向于道德层面上的怀旧,而是从艺术经验和审美感知切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广袤天地,万类千差。

中国思想、文化中逻辑的一系列的禁忌与限制,将“自然”化约为“事物的秩序”。

多元的理论,教化出一种非连续性。不断重新确立的世界,因罅隙而生———内在性,一种有生成能力的物质性!

如此,在现代性背景下知识分子个体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的一个方法,那就是以审美的怀旧,取代道德的怀旧……

那是一种使自我成为自我的能力,一种不受外界事件影响的生活节奏。这种人世变迁中保持热情的凝聚性,来自“他者”那里寻求到的亲密无间性,包括:动物/人;女性/男性;东方/西方;传统/当下……

结语

通过对中国绘画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不难发现,文人画群体创作的强大兴趣,是将传统作为媒介,反抗僵化的话语体制,以一种“非政治”的姿态表述着自身的合法性!

传统文人和文人画系统,在当下,成为一个超越性的认同/归属的对象,这种附着于碎片似的古迹或符号不必然产生关于民族历史的叙述,而成为一种“无事是贵人”的想象的共同体……

如果我们试图用前卫来涵盖所有与传统决裂的行为,我们便失去了把自我前卫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为传统重新找到生命?

如何在流变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完整性及一致性?

如何传承、延续传统及接受、面对现实?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对之进行再界定和重塑?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科学理解中国精神!热情拥抱传统文化!

我本逃禅者,名重气更尊。

风流原国士,潇洒胜王孙。

闲时山林卧,息念怀母恩。

横看云水冷,画意脱凡尘。

蓬蒿藏骄客,诗思入禅真。

美人今安在?零落多情身!

——中国画家、艺术史学者

独立策展人靳晓日先生文

——靳晓日先生部分作品清赏——

编辑:红雷●投稿或订购作品:请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