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巨大工程,如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都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其中,设计精良,建造坚固的赵州桥,留下了一位建筑工程者的名字,普通的石匠——李春。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征调民力开凿南北大运河之际,经验丰富的石匠李春,带领一批石工兄弟,来到赵州(今河北赵县)城南洨河岸边。他们打量着宽阔的河面,湍急的水流,比划着将在这里建造一座大石桥。李春对洨河水文和两岸地形地质做了详细的调查,决定采用单孔拱形设计。他画出了工程草图,将建筑石桥的工匠邀集起来,向他们解说设计想法和施工打算。为什么赵州桥用单孔呢?李春说:“河中间没有桥墩,桥脚跨落在两岸,不仅有利于水流与航行畅通,也避免了河水对桥基的直接冲击,能延长石桥寿命。”大家都说这设计好。但也有人提出:跨距太大,桥面怎么座落?图片来源网络李春回答说:“那就要用到前人用到的发明——拱形了。拱形可以使桥面的重力和承受的压力变为向边上的挤力,传递分散到两岸的桥基上去,这样即省料,又坚固,而且能降低桥面坡度,便利车马行人。针对洨河每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的特点,李春还打破前人成规,创造了在桥体两侧各开两个拱形孔洞的结构。开孔非但能扩大排水面积,减轻石桥自重五分之一,还可以减弱急流对桥身的压力,使石桥更加稳固。单孔拱桥设计获得全体工匠的赞同,紧张的施工开始了。李春利用洨河河床的粗沙层作为基础,不打一根桩,仅用五层石料做桥台,由于接触面大,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很小,只有近代建筑标准所许可的一半。李春要木匠做好可砌一层拱圈的木架。木匠问他怎么不多做一些。李春说:”石桥拱圈是一道一道砌出,逐渐把桥面加宽的,同一个拱架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少做一些,即省木料又省工,岂不很好吗?“石匠按李春的设计凿磨石料,忙的不亦乐乎。赵州桥要并排砌28道拱圈,每道由43块重约一吨的拱石组成,为了让拱石之间吻合得更紧密,他们在石料的每一面都凿上细密的斜纹。图片来源网络造桥正式开始了,石匠将拱石一块一块地砌上拱架,一道拱圈完成,移动拱架子再砌另一道,桥面一点点宽起来。由于各道拱圈独立,如有损坏,可以局部修补,不影响整个桥身的安全。拱圈一直砌到二十八道,李春让铁匠打了九道横梁惯于拱背顶上,并在拱石之间嵌腰铁做接榫,使石桥形成一个整体。造好的赵州桥全长50.8米,宽9.6米,从顶上看,桥的中部略窄,拱圈呈堤形倾斜,因而更加牢靠。赵州桥单孔净跨度达37.4米,桥高却只有7米多,所以桥面相当平缓。所以无论中间走马推车,两旁挑担行路,都不吃力。那四个拱形孔洞还使桥身造型显得格外匀称、轻巧、美观,被人们比作一弯新月和雨后彩虹。图片来源网络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家往往也是艺术家,李春和他的石工兄弟们在赵州桥栏板上做了许多精美生动的石刻。有一块雕龙栏板,正反面刻着各式跃龙,其中两条龙仿佛已钻过栏板另一面去,又回头来怒目相对。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杰作。欧洲到李春之后七百年,才在法国泰克河上造过一座拱形桥,但早已毁坏,而桥身开有拱形孔洞的桥梁,更迟至本世纪初才实现。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洪、震的考验,屹然屹立在洨河之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准,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保护单位,其中就有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