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喝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以茶待客,以茶送礼都是延续了上千年的礼仪,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过去,石家庄人饮茶多在茶馆或庙会上茶棚里,饮茶成为爱茶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袅袅茶香里品味着百态人生。石家庄赵县历史上有个城隍庙,庙会一连好几天,每到四月二十八正晌,必举行“城隍出巡”。善男信女便抬着城隍,出北门至东晏头村的龙神庙,祈祷风调雨顺。城隍出巡,锣鼓开道,旗伞遮天蔽日,行列可达数里。沿途百姓遍设供坛,夹道观看热闹……城隍庙西侧有家茶馆,当中是茶炉,三五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壶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四方桌、长条凳,桌上摆着提系大茶壶。茶馆的伙计称“茶房”,这是很累的差事,烧水泡茶,托盘拿盏,忙里忙外,迎来送往,整日手脚不闲。茶馆的盈利微乎其微,卖茶水只是挣回了煤火钱,茶馆主要是靠听书看戏、租棋、买酒、卖点心挣几个养家钱。茶馆一般是满足赶庙的朋友相聚或小型请客,要上几碟小菜,斟上一壶烧酒,边饮酒边品茶,茶馆除了瓜子、花生米外,还备有点心,边吃边饮,边喝边聊。像赵县城隍庙这样的茶馆,当年遍布城乡,《吃茶去》杂志曾刊载张聚锋一篇文章《石家庄振头村的老灯茶馆》,老灯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在振头村中心开一个茶馆。摆放着七八张茶桌,两侧配有长条凳子,茶馆内可容纳二十多人同时饮茶。茶馆十分简陋,但饮茶所需的物品摆放齐全。茶馆门前兼营瓜子、烧饼、果子、挂面等其他生活日用品。前来老灯茶馆茶客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村里家境生活比较富裕户,外村途经路人过客,村里从事农耕种地的人们,半时不晌地把手里的工具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举杯豪饮,大有洗肠冲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这里的人们饮茶,从不喝凉茶、不吃茶叶、不喝半温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药不喝茶;壶嘴与壶嘴倒水不能相碰着,倒沸水时、不能用嘴吹热气。有的茶客一次进茶馆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来茶馆喝茶。茶水沏的浓淡则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壶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颜色为收官标志。主要以花茶(花熏小叶)为主,也有茶客自带茶叶的。这些北方乡村的茶馆,对传统茶文化来说,具有“标本”意义。与茶有关的,还有一种茶棚。旧时,茶棚设在庙会上,无偿为香客提供饮茶、休息和食宿。茶棚单从字面上看,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雅。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论水为雅事,视茶人啜客为雅士。茶字极雅,棚字较俗,一雅一俗,妙趣横生。茶棚的兴起缘于旧时的交通不便。凡来进香的香客因路途遥远,饮食不便,当地的信众便自发募捐钱物,出义工搭建茶棚,无偿为远来香客提供饮食和休息的场所。茶棚最初为松棚或席棚,后来多用原有旧庙或新建庙宇型房舍,老北京妙峰山娘娘庙会进香各路有大小不一的茶棚余处。铁佛寺是赵县一座古寺名刹,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铁佛寺庙会。庙会期间各地的商贩、香客、游客云集,人山人海,灯火通明。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铁佛寺周边,散布着众多简陋的布棚,标有“茶棚”字样,这些茶棚透着古意,载着亲情,唤起乐善好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