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一望无垠,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运输车高速作业,不到10分钟即可采收完一垄甘蓝……这样颇有几分“科幻”的场景,正是京冀农业科技合作在赵县落地的生动案例。
赵县以赵州桥闻名,自古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因其沃野平川,气候适宜,农业基础条件优越,小麦、玉米、甘蓝等农林作物多年稳产高产,还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雪花梨之乡”等称号。但随着土地开发不断深入,赵县农业优势的边际效益正在减退,种植结构单一、农产品精品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可以说,赵县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赵县虽有农机制造产业,年生产整机农机具8万余台,但整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诸多因素都制约其发展。
发展出问题,协同来破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牵头单位,选定赵县作为“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示范地,把中关村的“农机无人化”解决方案,带到了赵州桥边的田间地头。据测算,当智能化精耕细作代替经验式粗放管理,在甘蓝种植上可平均减少约55%的人工成本。尤其是运用5G、北斗、人工智能,无人播种机识别地块自动掉头,实现厘米级播种;大型小麦收割机一机多用,同步实现产量测算、数据传输、卫星定位;秸秆收储机走过之处,秸秆整装打包输出……来自北京的智慧农业方案正在赵县遍地开花。
近年来,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针对河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许多北京的院校和企业积极上门洽商合作。靠手机就能实现番茄病毒防治的智能大棚、无人机与卫星实现对五大农业资源的追踪感知、传感器埋入田垄进行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农业信息化的增产提质潜力不断被激发,在惠及河北农民的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各大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更激发出了一系列有关农业发展的新课题,实现了双赢。
让农作物种植像工厂生产一般高效,始终是中国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下,燕赵大地上的农业发展正在向着这一目标加速前进。
来源:北京日报评论员:鲍南
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