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赵县 >> 赵县简介 >> 赵州桥李春修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42705.html

文:贾国锁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雄跨在洨河上已历余载,唐中书令张嘉贞在《石桥记》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这字字千金的一句话,点出了它的建造者李春的大名,全部的信息仅此一句,但这句记载,就是一把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给了我们一个有迹可循的可靠线索,藉此认识那个匠心独具的隋代大工匠李春。

李春(约—约),字秋实,赵郡封斯人,平棘李氏东祖房后人。《北史》载:“案(按)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当楚、汉之际,广武君(李)左车则其先也。”“左车十四世孙(李)恢,字仲兴,汉桓、灵间,高尚不仕,号‘有道大夫’。(李)恢生(李)定,字文义,仕魏,位渔阳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晋:(李)平字伯括,为乐平太守;(李)机字仲括,位国子博士;(李)隐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并尚书郎。兄弟皆以儒素著称,时谓之‘四括’。(李)机子(李)楷,字雄方,位书侍御史,家于平棘南。”平棘即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族人、唐宰相李吉甫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年)的《元和郡县志·河北道二》的“平棘”条下载:“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指太行山以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北宋欧阳修、宋祁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年)成书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载:“自(李)楷徙居平棘南,通号‘平棘李氏’。”《赵州志》亦载:李楷避赵王(司马)伦之难,而居平棘南。

李楷子李叡,李叡生李勖,李勖生李颐,李颐子李曾,李曾子李祥,李祥之子就是首倡均田的李安世。李安世先娶博陵崔氏,生子李玚,后娶北魏皇室沧水公主,生子李谧、李郁。

李玚(?—年)字琚罗,涉猎经史,很有才华,卓异不凡,气度豪爽,公正强直,闻名当世,极力反对“读死书,读书死”的流弊。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与弟弟李谧特别友爱。

李谧喜好《考工记》一书,对建筑学很有研究,著有《明堂制度论》。“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东汉《礼图》云:“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月,九室发九州。”李谧就古今明堂建造制度的利弊,进行了详细论述,此后各朝代大都按照他的分析取利避弊,建造明堂。

公元年,李安世去世之后,葬于封斯李氏旧茔,身为长子的李玚就在封斯居住为父守坟,公元年四月十三日,在尔朱荣发动的“河阴之变”中被害,朝廷追赠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安葬在封斯旧茔其父墓旁。李玚生有三子,长子李义盛,曾任司徒仓曹参军。在公元年春天,李义盛生下第一个男孩,取名李春。

李春从小就天资聪慧,喜文好学,尤其对二爷李谧留下的有关建筑学的书籍特别感兴趣,熟读了《考工记》《明堂制度论》《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及《水经注》等典籍,他在不到二十岁时,就参与设计了其堂叔李士谦舍宅改寺工程,两年时间一座占地二百余亩金碧辉煌的大李家寺(即后来的禅林寺)矗立在了封斯村北,广受人们赞誉。

平棘李氏的祖坟在槐水之北,三祖宅巷与其祖坟隔河相望,每次上坟祭祖不是摆船渡河,就是涉水过河,在枯水时节还算问题不大,一旦洪水泛滥,过河祭祖就十分不便,有两年根本无法过河,只得在河南岸“遥祭”,长辈们为此唉声叹气,李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要是在河上架座桥不是来回就方便了吗?于是他在枯水季节指挥人架了一座木桥,这样上坟祭祖就不用涉水了,人人称便。但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西山山洪暴发,惊涛骇浪滚滚而来,眼看着木桥被连桥桩拔起顺流而下,李春的一番心血毁于一旦。

木桥被冲毁之后,李春就想建造一座坚固经得起大水冲击的桥梁,于是他就想到了石桥。说干就干,李家家大业大,骡马成群,立即让长工、庄丁赶上大车去西山拉石头,但拉运石头谈何容易?首先得从山上凿下石块,造桥用的条石哪块也有一两千斤重,别说往回拉运,就是装车也是个难题。不过李春还是有办法,利用杠杆一一将石块装到车上,不过一车也只能拉一块石头,光筹划石料就用了半年时间,中间还伤了三个人与四头牲口。石料有了,趁枯水期开始造桥。平棘李氏家族在李春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座单孔石桥横架在了槐水之上,既方便了自家人上坟祭祖,也为这一带住民开通了一条南北往来的通道,同时也使李春广受赞誉,扬名整个赵郡。

公元年农历二月十日,杨坚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王朝。进而先后灭掉后梁和陈,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逐步实现了“仓库盈溢”,百姓富足的局面。在全国大一统之后,由幽燕至东都洛阳的直道也随之忙碌起来,而当时的洨河“颇称巨川”,一条大河拦路直接影响了南北交通,于是修一座“通济利涉”的大桥便成为官民的共识。

隋文帝同时又是一位非常平庸的人。《隋书·高祖纪》评论他“雅好符瑞,暗于大道”。隋文帝从小信佛,既长佛崇佛,老来佞佛,他广修塔寺,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造佛像,广交僧尼,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信徒,自称前生是天竺国佛祖身边一位金刚,而且他又是一位迷信鬼神及符瑞的人。

有隋一代,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皆信佛、崇佛,其佛事之盛,前所未有。“北方佛教重行为(汤用彤《往日杂编》)”,当时北方广为流行的《佛说诸德福田经》曰:“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固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此经北方流行甚广,敦煌莫高窟中,即有依此构画之“经变”。受这类佛典影响,世间福业自然蓬勃开展。

修路架桥作为佛教倡导的一项重要福业,上至官吏下到平民皆踊跃响应。以河南武陟县义桥为例,碑刻记载,在怀州长史等地方官员率领下,“助福者比肩,献义者联毂,共陈心力”。赵州桥虽未见此类记载,但从其众多的修桥主题名石分析推断,亦当如是。

佛教信徒的追求,当为生者平安富贵,死者往生极乐,如何实现这一理想,按照佛经的要求,就要广施福田,广兴福业。既然修路架桥为兴福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上至官吏下到平民一定会踊跃响应,自然就会想到建造桥梁,便利通行。因此,建造赵州桥,宗教信仰力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起因。通点讲,就是民众为“行好”、“做好事”、得“好报”,才起意修建赵州桥。

平棘李氏是当地最大的家族,遍布当时的平棘(赵县)、广阿(今隆尧东部)、柏仁(今隆尧西部)、元氏、房子(临城)、高邑(开皇十六年分为高邑、柏乡、赞皇三县)等县,这个家族历来有帮困济贫、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东祖房李春的堂叔李士谦,人称“活菩萨”,他继承了祖上巨大遗产,家中特别富有,但自己日常生活十分简朴,而常把救济施舍作为事业,当然对洨河上架桥也不例外,他不仅自己大力参与,还动员组织整个李氏家族加入这一公益活动,其堂侄李春曾在封斯的槐水上修桥,自然就成了洨河桥的匠师了,或类似于今日的总工程师。

开皇六年(年)夏天,李士谦、李春叔侄俩几次到洨河沿岸

勘察地形,选择适宜架桥的地段,最终选定郡署正南五里稍偏西的洨河河段。其上游是长约1.5公里的直行河道,再往上长约1.5公里是S形的转弯河道,自然地迫使洨河之水流速减缓趋稳,冲击力大大降低。水流进入直行河道后,流速更加平稳,如此则可提高桥梁的安全系数。另外,这里两岸土质较好,且地势也较为开阔,便于施工和储料。

李春回封斯家中后,根据实测情况,开始构思设计洨河桥,制订施工方案。在设计中,又几次到现场勘测。转眼到了开皇七年夏天,封斯一带的槐水发了一场大水,由于石桥阻挡,致使河水溢出河岸,使自家大片庄稼受灾。一场洪水灾害引起李春深思:封斯槐水桥为半圆形实腹单拱桥,只能由这一单拱圈泄洪,如增大泄洪量,必然要增加拱圈高度,这样势必上下不便影响交通。李春经过反复琢磨探考,决定将洨河桥设计成跨度大弧形平的敞肩拱的形式,至开皇八年终于拿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但也就在这一年主要出资方其堂叔李士谦去世了,百姓无不痛哭流涕,自发送葬的超过万人,李春自然也陷入无限悲痛之中,由于悲伤过度竟至卧床不起,建桥计划只能后推。

开皇十二年,被考评为全国牧宰第一的隋皇室杨达由郑州刺史调任赵州刺史。杨达巡视全州之后,深为洨河阻断交通要道发愁,听说李春曾考察过洨河河道,并已设计出了架桥方案,于是专门到封斯看望了大病初愈的李春,并与李春一起详细赵州刺史杨达剧照探讨了建桥方案。在杨达的鼓励支持下,李春立即投入了建桥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发动李氏家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以救济施舍为业的李士谦虽然已经过世,但其妻范阳卢氏继承其夫遗志,毅然捐出石谷,并免除60人奴婢身份,支持李春修桥。

第一步是收集木料搭脚手架(鹰架)。由于建桥工程巨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可能需要十数年的工夫,而修桥期间又不能影响洨河流水泄洪,这就需要将数十棵大树立在河中搭建立杆式脚手架作“顶子”,然后在上边搭成桥拱的模型,才能铺石架桥。

试想,如果把赵州桥桥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五丈五高,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桥梁的净跨度与桥下净高度决定桥梁的大轮廓。李春选择了桥拱券距离洪水水位六尺左右的高度,加上河水深度,进而确定了桥下净高为两丈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桥面坡度,便于车辆通行。这样,就兼顾了水陆两项要求,既解决了车船之争,又满足了当时手推车与牛马车的行驶要求。但是由于采用圆弧拱拱变得平坦了,其水平推力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有较好的桥台与基础的设计,李春在总结先人建桥经验与自己建桥教训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

我国现行的《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中规定,拱桥矢跨比宜采用1/4—1/8,赵州桥拱矢只有7.23米,它与37.02米的跨径比值为1:,恰好符合现代桥梁设计规范标准,这绝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独具匠心的李春创造的一个奇迹。按照李春的构思,在他指挥下,60人用了近半年时间,才搭建完成桥体脚手架。

开皇十三年,开始动用石工,在赵州刺史杨达的号召下,能工巧匠云集洨河岸边。李春指派一部分石工去西山采石,在往回运石料时,李春吸取了修封斯槐水石桥死伤人畜的教训,改为洨河水结冰的冬季由冰上人推或绳拉的方式,既不用牲畜车辆,又安全省力。当年冬与第二年春即顺利打好桥基。桥址区域地层分布稳定,地基土主要以密实的粉质粘土为主,中间有粉土和砂土夹层,是修建这种特大跨度单孔桥梁的比较理想的场所。根据现在化验分析,这种土层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桥基为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并在此基础上用5层石条砌成桥台,每层较上一层都稍出台。

开皇十四年开始砌桥拱券,这可是个大工程。当时没有起重机,每块重约一吨的石料,只能用杠杆或人拉的方式运上去。对于大桥拱券,李春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法,就是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在一起,每道券独立砌置,可灵活地针对每一道拱券进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时,只需移动鹰架再继续砌置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置方法利于修缮,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只需要替换成新石,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每一拱券采用“下宽上窄、略有收分”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少量收分”方法,从桥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桥宽度,加强桥的稳定性。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为使相邻拱石紧密贴合,在主孔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设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设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每块拱石的侧面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在主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一是减轻了桥体重量,二是增加了泄洪能力,三是美观大方,提升了大桥观赏价值。

修建这么一座大桥谈何容易?每年只能枯水季节施工,李春凭着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带领全体施工人员,满怀广兴福业的信念,奋战五个年头,终于在开皇十九年(年)完成了大桥的主体工程。

我们不得不说佛教的盛行是大桥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常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由于隋代皇帝的信佛、崇佛、佞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致使全民皆佛徒,佛教的大发展,带来佛事的大兴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笃信佛教、倾心佛事、广兴福业的狂热中,赵州举全州之力,集众家之智,官民一致,士庶一心,妇孺捐资,老幼献力,在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激情实现梦想,热情焕发潜能,终于成就了世间第一福业——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飞架在了洨河之上。

大桥落成后,李春又命工匠在桥下正中凿刻了手掌印,作为后世维修大桥中心支撑点的标志,并留下驴迹、膝盖、车辙印以分车马与人行,至此整个大桥浑然天成。

李春设计指挥建造的洨河石桥,因坐落于赵郡,当时即称之为“赵郡石桥”,不久改郡为州,此桥也随之称之为“赵州桥”,到了北宋,哲宗皇帝赐名为“安济桥”,因其规模大,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

这座有着寿龄的古桥,到目前为止,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而这座自重为吨的赵州桥,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6米的桥台。没有十几米的地基浇注,没有钢筋水泥支撑,竟然只有1米半的石条直接在自然砂石上作为根基,谁敢置信呢?可它偏偏就是事实,而且是年验证的事实,要知道,这座桥的建造可比欧洲的建桥史还早了年啊!

这正是:

风柔日暖鸟声娇,

洨水消消烟暮朝。

嫩柳鹅黄深浅色,

嫣然争媚李春桥。

——李大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