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自隋唐起直到汕头开埠之前是古代潮汕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古代潮州下辖地区基本涵盖了如今的潮汕地区(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粤东其他部分地区等),到了近代,汕头开埠,古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潮州古城所蕴含的潮汕文化在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加灿烂,如潮汕工夫茶一般香沁每一个潮汕人的内心,让每一个潮汕儿女无论何时,身处何方,都能记得家在何处。

明洪武三年(年),重修潮州城墙时建立。俗称“东门楼”,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名家大师为其题写匾额柱联,其宫殿式的古典风格,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极为宏伟,尽显古代潮人的精湛建筑工艺。

湘子桥,也称广济桥,原称康济桥。赵县赵州桥、惠安县洛阳桥及北京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年),全长近米,采用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船组合而成浮桥,每一个桥墩上都建有一座精致的小亭。行人过桥时浮桥连接,当行船需要通过时则解开浮桥。集拱桥、梁桥及浮桥于一体,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这无不体现古代潮人崇高的智慧。

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帖坊上旌表。潮汕地区入宋以后,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宋代潮州中进士者多达人,明代的进士为人,乡试中举也多达人。因此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现存共有22座,而这些牌坊大多集中于一街,与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相衬,形成了一条独具风格的牌坊街,展示古代潮州的深厚人文,述说着潮汕的人杰地灵。

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年),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其以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成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向来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寄托着潮人百姓对国家富强安定的祈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韩文公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年)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纪念唐代韩愈的专祠。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驱赶鳄鱼、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之后为了感谢纪念韩愈,潮州的山水皆“改姓为韩”,笔架山改称韩山,鳄溪改称韩江,后世修建韩文公祠,在祠堂旁修建韩山书院(今韩山师范学院)。这些无不展现潮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