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也是上过几年学的人,有些诗没学过,作者还是听说过的;有些不知道作者,他们的诗也是知道一两句的。
好家伙,这个李颀,名字没听过,诗更是没读过。这名字看了半天,搞得连“颀”念啥都不知道了,这不是身材颀长的颀吗,咋整的跟那生僻字一样都不认得了。
《唐诗三百首》里七言古诗一共入选28篇,是这么安排的:
李颀5杜甫5
李白4韩愈4
岑参3白居易2
陈子昂、孟浩然、元结、柳宗元、李商隐各1
又一个好家伙!李颀入选的篇目居然跟老杜一个数量级!而我居然跟个傻子似的对他一无所知,真是个文盲。
赶紧去搜搜他的生平,看看他是何许人也。
李颀(公元~年),比李白大11岁。河北省赵县人,生活在河南颍阳(今登封市)一带。
少时家本富有,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35岁。也有说开元二十三年的)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在东川别业过隐居生活。
这个人生反转的桥段有点眼熟啊:
韦应物少年曾是浪荡公子,后痛改前非发奋读书,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最终成就“五言长城”。
陈子昂尚武好剑,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弃武从文,发愤苦读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只那一首《登幽州台歌》便流芳百世。
看来学唐诗,学唐诗背后的人生和历史,还有励志的作用嘞。
李颀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边塞诗,诗名颇高。他的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与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来自古如此。学霸爱跟学霸玩,诗霸爱跟诗霸耍。
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这几个就相交甚好,高适、岑参、薛据、杜甫还同登大雁塔,一起写了篇命题作文《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较高下。
来看看李颀的这首《古意》都写了啥: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形式活泼的长短句一读就喜欢上了,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特别有音韵美。
这首诗就像一部电视剧,感情丰富,人物多样:一个个勇猛刚烈的热血男儿,从小就驰骋疆场,为国杀敌,在边塞滚滚黄沙中立下铮铮誓言——不报国恩誓不还!
能歌善舞的辽东小妇弹着琵琶、吹着羌笛,三军将士们听着这塞乐声,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家乡无尽的思念,无不泪如雨下。
整首诗气势雄劲、慷慨激昂,又不乏儿女情长,有刚有柔,情韵并茂。
须如猬毛磔:
磔,zhé,①分裂牲畜肢体举行祭祀,引申义有磔刑,即车裂。②张开。
本句就是第②个意思,主人公张开的胡须又短又硬,犹如刺猬毛一样。
《晋书?桓温传》中也有这么一句:“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这形象感觉不是太咋滴啊。
用刺猬毛形容须发又短又硬,还真是特别贴切。
有了“须如猬毛磔”,妈妈再也不怕我形容胡子拉碴没有词了。
这首诗通读下来,我特别喜欢“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这句:
狂沙卷云,铺天盖地将天空都染黄了,七尺男儿在黄沙大漠中立下斩钉截铁的报国誓言,把一个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特别感动。
前半句有两个“云”字,后半句有两个“得”字,不仅不觉得重复,而且由于运用巧妙使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语言功力。
说来也不怕人笑话,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把前六句完全给理解错了:几个燕地长大的男儿,喜欢在马蹄下赌博玩耍,从来不重视体格锻炼(由来轻七尺),也不敢上前杀敌,胡子拉碴的像那刺猬毛一样。
看来学渣学唐诗任重道远呀!
#笔记创作营#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