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古称赵州,城内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清代重修。旧时,农历四月初一要过城隍庙会,唱戏四天。城隍庙前商贾毕集,百货充牣,丝竹笙管,终日不绝。这条街曾有座通衢牌楼通体木制结构,古香古色,精巧绝伦。“木牌坊”的大号叫“显灵侯”坊,相传是年前,乾隆皇帝颁旨建造的。木牌坊座北朝南,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构建,高5米,宽4米。木牌坊正中镶嵌有一块蓝底金字的楷书大匾“显灵侯”,落款处书写有敕造两字。牌坊柱脚下的夹柱石四面均饰有瑞草祥兽图案,雕刻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夹柱石上端雕有栩栩如生的狮子。最为称奇的是,牌坊采用了古建筑中常用的木榫对花的工艺,无论是柱坊连接,还是斗拱牛腿撑顶,均为卯榫楔构相咬扣,不用一钉一锔,其形有收有放,有凸有凹,数以百计的榫头榫眼环环相扣,组合成精巧牢固的摔不散,将匾额勾连其间,浑然一体,既坚固耐久又具有装饰美感。当地有民谣这样称赞:“不使檩,不使梁,不使泥土盖成房(坊)。”无独有偶,我们邻县宁晋县的城隍庙牌坊则称“显佑伯坊”。是元代将城隍神封为伯爵后所建。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总高约7米。正间底梁枋与中梁枋间有镶匾,题“显佑伯”三字。中柱外柱前后,均有须弥墩蹲狮相戗。问题来了。为什么赵县城隍庙的牌坊称“显灵侯”坊,而宁晋县的称“显佑伯”坊?难道牌坊的建造还有规格,还分爵位高下?恭喜您,猜对了。现在,咱就说说关于城隍庙前牌坊的规格。一般城隍庙前都建有一座标志性牌坊。牌坊的建筑规格府、州、县各有不同。这是按所封的公、侯、伯等爵位的高下而定的。大家知道,城隍神又称水庸神,就是水沟神。因为古代城外大多数修有护城河沟。以河沟护城,也就希望有河沟神来保佑城池安全。城隍的起源也是很古老的《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郢“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唐宋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城市遍及全国,城隍神也更为普遍。作为保护神的城隍地位也越来越高。唐王朝开始对城隍神敕封爵位,五代时期加封为王,到元代又封府城的城隍为公,州城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因为赵县古时为赵州,所以赵州城隍庙的牌坊称“显灵侯”坊,宁晋为县,城隍庙的牌坊自然就称“显佑伯”坊。各级官吏上任就职,都要先向城隍宣誓。最初的城隍神,就是城堡本身,属于人造物神。后来加以人格化,正直的人臣死后多被奉为某城的守护神。《月令广义岁令一》中说:“天下城隍名号不一。世传今燕都城隍为文丞相(文天样),苏州城隍姓白(白圭),杭州城隍即胡总制,近更周御史”。有的还配城隍奶奶。该神的职掌也不断扩大,原来仅仅是护城之神,后来也保障城市治安、水旱凶吉、冥间事物等等。民间祭祀城隍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到城隍庙内进香祈祷;一是清明节、上元节抬城隍出巡。城隍庙的对联也很有意思: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横额“你可来了”。关于赵县城隍庙牌坊还有一段传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赵州,沿途官道上跪满了迎驾的老百姓。当乾隆皇帝行至城郊西关村时,赵州知州上前迎驾。皇帝可就纳闷了,心说,赵州知州刚刚跪迎过了,怎么又来了一位知州?就在轿内发问:“你是何人,竟敢冒充知州?”那人悄悄说:“俺是本地的城隍,特来接驾。”乾隆见是州城隍显灵心中暗喜,遂颁旨封他为“显灵侯”,又划拨白银二百两为城隍敕造了这座“显灵侯”牌坊。这传说无非是附会在乾隆皇帝身上的一段神话,真正目的则是为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思想作一个注脚罢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45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