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建筑结构非常奇特,不仅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作品。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花环,轮廓清晰,线条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赵州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这是宋代诗人杜德源咏诗赞颂赵州桥,如雨后初晴的长虹般景色的诗句。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写下优美的文章,赞美和颂扬这座大桥。赵州桥到底有何奇特之处?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年),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度济民”)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的交河上,由著名的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单孔敞肩式石拱桥。赵周朝从建立至今,经历了九次修缮,十次水灾,八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说桥的内部结构如何,仅就它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就证明了一切!”经历了一千年的赵州桥赵州桥的独特设计也是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所写文赞赏的原因之一。第一,桥梁采用圆弧拱形式,相较于我国古代大多用的半圆形拱的传统而言,这种圆形拱形式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同时这样形式还具有省用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任何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圆弧拱形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当时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条件下,是一项很困难的工程。第二,桥梁的建设采用,敞肩的拱肩形式,相较于以往桥梁建筑多采用实拱肩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土石材料,减轻了桥身的自重增加了桥梁的稳固性。还增加了泄洪能力,和其整体的审美性。同时,这种设计还符合结构力学理论,这种新的形式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固性。第三,桥梁采用单孔长跨的形式,这是我国桥梁史上一项空前的创举。我国古代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多采用多孔形式。这种形式桥墩多,不利于船舶的航行,又阻碍了洪水的宣泄能力,这样的多个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久而久之很容易倒塌。而这种新的形式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第四,桥梁的建造地点选择的比较合理,使桥基础稳固牢靠。赵州桥建立之初,选择在洨河两岸较为平坦笔直的地方建造。这里的地层是由于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经过长久的水流冲刷而成的粗沙层,在粗沙石层下面是细石、粗石、细沙和黏土层。经过对这些土层进行的测量,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都能够承载4.5至6.6公斤的压力,从赵州桥建成到现在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桥基仅下沉了五厘米,说明当时的设计是非常正,这也证明了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建桥。赵州桥的传说除此之外,赵州桥还有很多生动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由古代著名的巧匠鲁班所造,他利用一夜的时间,在赵州城南洨河上建立了一座大石桥,这座石桥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便利。因此被当地的人传遍了四面八方,张国老听到后,感到非常好奇,他不信鲁班能有这么大的本领,于是就骑上毛驴,邀请柴王爷推车来到了赵州洨河。刚好碰到了建完桥后正欣喜的鲁班,他们便上前询问:“不知道你所建造的这座桥能否承受我们所走过?”不认识这三人的鲁班毫不在意的答到:“当然能”于是张果老便骑着他的毛驴和柴王爷一起走上这座桥,他们刚走上去,张果老变施法术摘来了日月星辰睡顺手装进了身上的塔链里,柴王爷,施展法术挪来了五岳名山放在了他的独轮车上。这时他们的重量已经非同小可,桥梁一直左右摇晃,鲁班见事不妙,急忙跳下河,伸出手掌,用尽全身力气托住桥身,大桥才转危为安。这便是桥上驴蹄子印和车辙留下来的原因,而当时鲁班撑桥时留下的手掌印,在一次坍塌中消失,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桥上的驴蹄印和车辙赵州桥,无论从它的建造工艺,还是从它的历史文化来讲,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赵州桥独特工艺不仅在我国领先,在国际的舞台上也是名列前茅,据专家考察,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与赵州桥类似的建筑,中晚了多年。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观看(*^o^*)注:图片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