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邢台市临城“赵州桥”
邢台市井中振
应朋友之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朋友驱车来到位于临城县西竖镇的屯院村,游览了临城的“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有一座闻名于世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邢台市临城县也有一座仿造的赵州桥叫屯院大桥,又因修建于文革期间,曾取名为“文革大桥”。
临城县西竖镇砚凹台和屯院村中间隔着泜水河,夏秋雨水丰沛时,河水滔滔,人们无法行走,只能隔河相望。冬春水浅时,放上一排石块,人们踩着石块而过。一九六三年临城县暴发了洪水,河堤被冲毁,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于是,当时的公社(当时称公社,后来改为乡。)领导决定聚全公社人力、物力、财力,修一座大桥,方便村民往来。
大桥修建时,公社聚集各村能工巧匠,绘制图纸,制定方案,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协商,最后决定仿照赵州桥建造。当年建桥时,经济还不发达,机械化程度更是落后,全靠人挑肩担,最先进的“机械”,也就是手推排子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千辛万苦。土方工程和石方工程都特别大,为了先把百米深的河道填平,硬是把桥北头砚凹台村一座土质高坡,削去大半。建桥用的石头多数出自砚凹台村的石板岗,因修建大桥采石,在石板岗上挖出四五个约十多米深的大坑,遗留至今。修建大桥时,担土的人们你追我赶,推车的人们奔跑如飞,虽然人们干活汗流浃背,但大家情绪高涨,干得是热火朝天。人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不畏严寒风霜,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建成了一座长约米、宽约7米,高约百米的单孔弧敞肩石拱桥,,其形状酷似赵州桥。
建桥时,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了大桥的质量和美观。大桥具有低拱脚、浅基础、敞肩拱、弧形平等特点。采用单孔长跨形式,河心不立桥墩;桥为圆弧拱形式,降低石拱高度。在两个拱肩部分各建两个对称的小拱,伏在主拱的肩上,这样既美观又节省建筑材料。既大大减轻了桥的压力和重量,还有利于泄洪。在大桥栏杆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块石板,石板上刻有毛主席语录。“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桥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传,鲁班刚造好赵州桥时,远近的人们都怀着好奇的心里,纷纷来到桥上观看。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另一边装上了月亮,要从桥上走过。这不算,还邀请了柴王爷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个人同时过去。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当着众人的面又不好意思说不能,只好同意他们两个人走。不料他们上桥后,把大桥压得摇摇晃晃。鲁班一看不好,赶忙来到桥下,用手托住了桥身,这使两位神仙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张果老和柴王爷走过赵州桥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屯院大桥,确实经过严峻的考验。文革期间,解放军野营拉练时,曾有数十辆坦克从桥上隆隆驶过,桥体坚固,巍然不动。特别是年3月8日邢台发生了7.6级大地震,距震中只有2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可见大桥的牢固。桥繁荣了经济,水孕育了文化。屯院大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已经历经风霜雨雪五十多年了,现在仍然巍然屹立,宏伟壮观,诉说着那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我们站在大桥上,往西远跳巍巍太行美丽风光,往北观望含秀凝碧天台山秀丽景色。近处可看岐山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游船如梭。侧耳倾听桥下碧水潺潺,鸥飞莺鸣。桥水相映成趣,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观赏着大桥,我深深地感慨道:劳动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有着不畏艰险,勇于向大自然挑战,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作者/来源:诗和远方旅游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