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饮料,有提神醒脑清心明目利尿解毒等功效。饮茶同吃饭穿衣一样,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物质需求。相对于其他人群来说,寺院的僧众对茶的需求量要大一些,这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因缘之一。啜茶品茗,是优雅之事,缕缕茶香沁人心脾,气稳脑清,自然要品味人生、分析世事,饮茶行为与意识活动融为一体,使饮茶这种行为,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许多高僧往往借茶论道,在传播禅的精神的时候用茶做“标月手指”,进而产生了许多诸如“吃茶去”、“禅茶一味”等品茶与佛教精神之间的文化交叉点。原本只是饮料的茶,也逐渐成为一种有东方特色的文化载体。河北赵州并不出产茶,方志上没有赵州产茶的记载。清光绪丁酉《赵州志》载:“活泼泉:在柏林寺后,最寒冽,宜于烹茶。”原来在赵州柏林寺后院有一口寒洌甘甜的泉井,好水沏好茶,在佛教胜地柏林寺礼佛观画品茶,自然有脱俗出世的意境。《赵州志.艺文志》收录咏柏林寺诗共七首,其中六首诗中有关于茶的诗句。如:忽忆禅房旧念生,由来茶味有余清。为爱泉甘茶味好,常思此地作行窝。况逢茶味好,香气霭青岑。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冷冷林空古壁水,如如禅语赵州茶。开士不知何处去,更无人啜赵州茶。这些诗句,非常明白地将禅茶融为一体了。赵州不产茶,却实实在在是“赵州茶”、“赵州禅”发源地,其源头就是赵州禅师留下的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无息、有深远禅机的公案。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吃茶去”的公案。学人来参拜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是初来还是第二次来?”学人说:“我是第一次来。”禅师说:“吃茶去。”又有一位学人来参赵州禅师,他又问:“你是第一次来还是曾经来过?”学人说:“我是第二次来。”禅师说:“吃茶去。”当时院主站在旁边不理解,就问禅师:“初来的叫他吃茶去,宾主相见有个礼貌,可以吃茶去。曾经来过的,就不是客人了,为什么还是吃茶去呢?”禅师叫一声当家师的名字,当家师就答应了。禅师说:“你也吃茶去。”这则公案完全是用生活当中最平常的事,截断对方的意识活动,截断其他思路,暗示道无不在,遇事即师。以此指示佛法大意。“吃茶去”公案则开启了“茶禅一味”的先河,由此孕育出灿烂的禅茶文化,覆荫无数众生。赵州柏林禅寺明海大和在讲到“吃茶去”公案时说,“现在很多人用语言去阐述什么是‘吃茶去’。其实‘吃茶去’这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吃茶去’这个‘去’,我们就像在游泳池边上,推了我们一把,要我们跳下去。所以,问题不在于茶,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像他讲的‘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赵州禅师的这些公案对禅的提倡都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赵州茶,净慧老和尚从物质存在的角度人手,要搞茶树栽培试验。年4月中旬,他带领徒弟亲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请云雾茶苗。云居山出产的云雾茶在中国佛教界非常有名。所以,净慧老和尚特意奉请云居山茶苗。从江西回程时,净慧老和尚乘大卡车,亲自押运茶苗奔波数千公里返回赵县。上千株茶苗被被植在柏林寺内,虽受到精心呵护,但终因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使“南茶北移”的试验没有成功。“南茶北移”的试验失败了,为了使赵州茶名实相副,年,赵州柏林寺注册江西云居山产云雾茶为“赵州茶”商标、该茶为柏林禅寺专供、专销、专用。净慧老和尚还专门赋《题云居山产“赵州茶”》诗一首: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赵州禅茶,馨香弥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