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常信一村农民王巧英,在劳动之余,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在孤独与寂寞中寻找快乐,在茫茫书海中,去寻觅自己人生的归宿。近年来,她中央、省、市、县各级网站以及《河北农民报》《石家庄日报》《衡水日报》《衡水广播电视报》《武强文学》《安平文学》《赵州桥畔》《赵州档案》《赵州乡思》等报刊的发表诗文三百三十余篇(首),她的诗文像种子一样,撒在大地之上,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信息!王巧英出生在六十年代,网名“汤圆奶奶”。小时候,她可没有现在的孩子们这样幸福,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那时候,她喜欢读书,可除了课本很少有课外读物。她时常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用来买小人书,如醉如痴地看,《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一个个小英雄永远定格在她的脑海中。尽管那时物质馈乏,她在读书中享受乐趣……初中毕业后,她升入赵县第三中学。高考制度的恢复,令她们农村的孩子们激动不已。然而事与愿违,刻苦的学习并没有带给她幸运,她的付出得到名落孙山的回馈。和我同窗学习并时常参加文艺汇演的老同学们,不少人步入高等学府,从而远离自己的故土,她欲哭无泪。为此曾用一首诗《忆儿时》抒写当时的感受:“遥望梦里在学堂,同学好友读书狂。高考恢复进学院,同学离别铭心房。岁月无情飞速过,惟留鬓角显秋霜高考的失利,给她带来不小的精神伤害,曾一个月之内没说过一句话,她迷茫,感觉前途灰暗,虽后随波逐流,结婚生子,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进入中年后,她的一双儿女成我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收音机成为挽救我空虚心灵的武器,从中寻觅乐趣,听京剧听评书,唱流行歌曲。四十岁那年,王巧英踏入了做小本生意的行列。每天云游集镇。其中的艰辛劳累,收获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几个女伙伴,在集上卖完当天的水果,饭都舍不得吃,回到家中草草的吃几口,就又骑自行车驮两个篓子去十四五里地的赵县安家庄剪葡萄,每次都是在暮色中回家。到家手都是麻的,因为驮的货有一百四五十斤。儿女每听到她回家的叫门声,就从屋里跑出来,为妈妈开门,说:“妈妈你少驮点货吧!”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答:“妈妈没事的。”当时她老公也特别辛苦,在用拖拉机跑运输。一次在赵县韩村赶集,王巧英结识了一位在廊坊上学的大学生——孙凯云(她是赵县赵村人)。暑假期间她帮妈妈守摊卖衣服。在做生意的间隙,王巧英把自己手写的《中国魂》这首诗歌给凯云阅读,凯云说:姨,写得很好,我帮你投稿吧!随后,她们互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