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影,普通老百姓已经没有当年的热情了,电影院基本上不再涉足了。如今偶尔走进影院的大概只这么三类人,一类是酷爱电影并对电影有所研究的人,他们是去观赏电影的艺术性与表演艺术,撰写影评;一类是谈恋爱的年轻人,需要寻这样的环境来培养和增进感情;再就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都不能少。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为了看一场电影,大晚上跑个七八里地,串两三个村。赵县最早的电影放映应追溯到年的无声电影。年赵县供销联合社组建电影队,放映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放映地点在城隍庙街。用城隍庙拆除下来的木头搭建了大棚,檩条木当木凳,人们挤在一起异常兴奋地观看露天电影。
年9月河北省在赵县建立电影队,同年又成立电影队。年2月并入赵县电影队,6月建立赵县电影放映站,共有两个放映队。到年发展到8个放映队,一个放映队同时负责几个乡,差不多几十个村的电影放映。
刘文华年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亲手制作过许多幻灯片,《巴陵窃贼》幻灯片,还在市里同部门评比中获奖。据刘文华回忆,当时电影放映队的人员配备是每个队3个人,一个队长,一个放映员,一个负责发电机。电影队的职能除了放电影外,还负责说唱、美工和宜传工作,许多员工的快板都打得非常好。
刘文华当时负责南柏舍、杨家郭、王西章这一带的电影放映。放映队当时非常受欢迎,放到哪个村,就在哪个村吃“派饭”。大队安排到户里吃饭,吃饭给户里粮票和饭费,谁能领放映员到家里吃饭觉得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骄傲。
我小的时候,邻居住着电影放映队,他们院子很大,常年栽着两根高大的木杆,这是挂银幕。每当有新片子发行,电影队都要试看,俗称试片。试片的时候,除了电影队里的员工和家属以及亲戚朋友外,还有县城一些单位里的头头脑脑。我们小孩子,从邻居家爬上房,坐在房顶上看背面电影,那也乐得不行。
后来有了电影院,露天电影便绝迹了。当时最火的电影还得数年《少林寺》。这部片子由七部分拷贝组成,电影院和当时已建起的赵县影剧院同时上映一个拷贝,电影院先提前十几分钟放。放完一段,影剧院人有专门负责跑片的在一旁等着,拿走赶紧跑到影剧院放,接着跑回来拿第二段。一部电影一天放映7场,场场爆满,这是中国电影业的一个传奇。另外,像《卖花姑娘》《少年犯》是人们记忆犹新的影片。
年,县电影放映队停机,基层电影放映队(组)也由过去的个减为30个,且呈连年减少趋势。年,电影院出租,改造为超市。至此,赵县电影院的历史画上了一个终结。如今,尽管各种文化生活像万花筒般绚丽多姿,但人们依然怀念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