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9/14103083719.shtml父执、恩师张焕瑞先生赵长青张焕瑞先生是我父亲的同学,是我父亲的好友。张焕瑞先生是我的恩师,是我的贵人。昔日,在我们村上高小时,张焕瑞先生与我父亲同班。在我们村上初中时,他又与我父亲同级。因为性情相近,他们关系友善。父亲大病之前,曾对我多次提到他的同学张焕瑞先生。由此,我知道了张焕瑞先生的一些情况。张焕瑞先生是我们村东边邻村曹谷疃村人。他初中毕业后,即参加了工作。曾供职于赵县广播站、赵县文物保护所等单位。父亲提到张焕瑞先生时,他已在赵县文化馆担任着馆长一职了。当时,我并不知道父亲与张焕瑞先生何时同学,只是主观地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初中同学。因为那时,位于我们村村南的那所学校——马谷庄中学是一所县属学校,前来就读者众。近年,在读了贺赵丁先生的回忆录后,为核实父亲上初中时到底在哪个班就读,曾致电张焕瑞先生。作为亲历者,他的回答,消除了我心中的疑问。在我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之后,曾经产生过调离教育系统,到县文化馆工作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县文化馆有个创作组,并编印发表文学艺术作品的期刊《赵县文艺》。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由李文进老师引见,我曾多次到那里向创作组的张增辉老师请教,也曾将自己的习作向《赵县文艺》投稿。终于,我的处女作散文诗《朝露》发表于《赵县文艺》。虽然因其稚嫩,只占据了极小的一隅,却在我的心中点燃了文学之火。在我的心目中,县文化馆就是圣地。我向往那里,当然希望能够到那里工作。我产生这种想法时,张焕瑞先生正好在那里任馆长。于是,我便对父亲谈了我的想法。父亲很高兴,说:“我去问问。”我不记得父亲是否去问过张焕瑞先生了。是我自己又改变了主意,这件事便没有继续。当时,县文联挂靠在县文化局。除主持文化馆的工作外,张焕瑞先生还负责处理县文联的事务。记得,我好像问过他有关县文联的事。他告诉我,他除任县文化馆馆长之职外,还兼任着县文联副主席之职。因此,凡是由市文联下达给县文联的任务,都由他负责实施完成。他就曾多次向我传达过市文联的通知,督促我按时完成市文联安排的工作。年初,市文联要评选首届石家庄市十佳青年作家。像往常一样,张焕瑞先生将这个通知的精神传达给了我,并让我及时上报有关材料。因为信心不足,我犹豫了又犹豫,在截止日期到了时依然没有上报材料。几天后的一天中午,我从学校下班,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对我说,刚才,他的同学张焕瑞先生来家里找我,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向市里报材料,让我明天赶紧报过去。看得出,父亲对于张焕瑞先生的来访是很高兴的。一是因为张焕瑞先生是他的老同学,二是因为好像他的儿子有了点儿出息。于是,我便马上与张焕瑞先生联系。张焕瑞先生告诉我,是市文联主席袁学骏老师打电话给他,催我上报材料。他说:“袁老师很重视你,明天就去市里送材料吧。”我想,我不能再犹豫了,我必须把材料报上去了。我不能辜负袁学骏老师与张焕瑞先生对我的期望。我不能再说别的,就说:“行,明天我就去。”那天下午,我即将发表我的作品的报刊及我的作品的获奖证书收集起来,赴县城全部复印。第二天早晨,我就乘长途客车赴石家庄长途汽车站,又乘市内公交车赶到了市文联。到了那里,市文联负责此项工作的那位老师说:“你来了,好。就等你的材料了。”此时,距报送材料截止日期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看来,我真的是引起了袁学骏老师的重视,他们真的是在等着我上报材料。过了没多长时间,评选结果公布,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首届石家庄市十佳青年作家之列。我感到震惊,感到欣喜。我没想到,一直默默笔耕的我,竟然已经走到全市青年作家的前面了。平时,我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看来,只要耕耘,就有收获。这使我知道,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是不可置疑的。当时,我经常向市教育局主办的报纸《读写天地》投稿,在其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并且,我的散文常常被排在头版头条位置。此报一位编辑曾打电话给我,说:“我们几位编辑都喜欢您的散文。您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很是老到。我们一直以为您是一位老先生,没想到您还这么年轻。”。他还说,深受他们喜爱的散文作者,还有唐山的张丽钧及深泽的张彦华。他所说的张丽钧,就是曾被评选为河北省十佳作家、《读者》等名刊的签约作家张丽钧。他所说的张彦华,后来成为我的好友,现于深泽县一单位从事管理工作。那时,我总以为,那位编辑所说的是客气话,是为鼓励我继续投稿才这样说的。看来,他说的是真心话,我的作品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倒是我自己低估自己了,小看自己了。我一向自卑,对于我来说,当时我的表现也属正常。惊喜的同时,我的心中涌动着强烈的感激之情。我觉得,我特别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袁学骏老师。作为市文联主席,他在那么多的作者中发现了我。为了将我推出,他竟然催我等我。我与袁学骏老师,没有任何私交,至今我都不知他家位于何处。他公正无私,求贤若渴。我不敢说,他是慧眼视珠,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珍珠。然而,我敢说,他确实有着一双能够洞穿人心的慧眼。多年来,在他的带动下,石家庄市文学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还有一个就是张焕瑞先生。作为县文化馆馆长、县文联副主席,他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如果不是他躬身亲临我家,不是他不厌其烦地再次动员,以我的脾性,我是不会上报那些材料的。果真如此的话,我大概就不会是现在依然向上的样子,而完全是另外一种萎靡颓唐的样子了。就因为这件事,我一直将张焕瑞先生视为我的恩师、我的贵人,推动我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恩师、贵人。年,我创办了县作家协会会报《赵州桥畔》。先编印了一期试刊号,反响不错。于是,便筹备编印创刊号。通过电话,我将此事告知了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铁凝,并请她为创刊号题词。铁凝表示支持,说:“好,我写。这样吧,为了不耽误你们印刷,我先发过去题词的传真。你们先印着,原件我给你邮过去吧。”我知道,铁凝的手迹珍贵,为了防止邮途中遗失,便说:“原件先在您那儿放着吧,我找时间去取。”没过几天,我便接到省作协办公室一位女士的电话,说铁凝主席的题词写好了,让我准备接收传真。当时,在我工作的县教育局,只有招生办有一台传真机。我便赶紧跑到招生办,在招生办同事的帮助下,我收到了铁凝题词的传真件。在一张16开的省作协的便笺上,铁凝用钢笔写道:“祝家乡的文学事业繁荣兴盛!”落款:“铁凝年秋”。是行书字体,劲健而流利。忘记是哪一期了,在编印之前,我向张焕瑞先生约稿。很快,我便收到了他的题为《墓碑上的女权》的稿件。这是一篇考证文章,根植赵县本土,颇有见地。在校稿时,我发现,张焕瑞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字似不太准确,便自以为是地做了修改。张焕瑞先生看到这期报纸后,给我打来电话,称赞我改得好,说他粗心了。我连连道歉,说因时间太紧,没来得及征求他的意见。张焕瑞先生说:“没事儿。该改就改。我相信你!”听得出,他的话是真诚的,并非虚言。年的一天,张焕瑞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还在北京,打算出一本书,计划收入《墓碑上的女权》那篇文章,却找不到那期报纸了,问我能否找到。我说,我有这篇文章的电子版,可以发过去,这样更快捷更方便。又经过几次联系,我将这篇文章的电子版给他发了过去。可以想见,看到这篇多年前创作的旧文,张焕瑞先生一定是非常高兴的。作为前辈,张焕瑞先生一直对我特别关心,并对我寄以厚望。有一年,为了让我能够专注于文学创作,县委宣传部领导打算调我到县文化馆工作。我犹豫不决,便向张焕瑞先生咨询。因为他曾任县文馆馆长多年,了解那里的情况。张焕瑞先生对我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使我打消了调动的念头儿。年的一天,县政协召开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我与张焕瑞先生都参加了。在发言时,他对我任执行主编的县文联主办的内刊《赵州桥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赵州桥畔》选用的作品质量高,校对精细,整体大气高雅,很上档次。他说,长青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县政协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他的发言,让我感动。长期以来,为赵县文学事业的发展,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张焕瑞先生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向县级领导将我予以推荐的人。我知道,他完全是出于公正之心,没有任何私念掺杂于其中。张焕瑞先生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他的学识,他的文字,是远超于那些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的所谓的文化人的。他是真正的赵县通,他是真正通晓赵县历史文化的文化人。我没有见过他吹嘘过自己,炫耀过自己,更没有见过他嘲讽过别人,贬损过别人。我见到的,只是他谦逊的笑容,只是他朴实的话语。我见到的,只是他严谨的文章,只是他厚实的著作。他是县政协年刊《赵州文史》的主要撰稿人,他发表于其中的文章我见之必读。他出版了文史专著《赵州揽胜》,他题赠于我的此书使我受益匪浅。多年前,在河北省散文学会与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举办一次活动时,组织者、著名民俗专家、文艺评论家袁学骏老师对我说:“你们县的张焕瑞老先生很不简单,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你要多向他请教,多向他学习。”我深以为然,说:“我了解张焕瑞先生。我一定向他请教,向他学习。”张焕瑞先生有3个儿子,其中有两个考上了大学,并且考上的都是名牌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当时,一个家庭里,有两个人考上大学已属罕见,像张焕瑞先生家这样,两个人考上同一所名牌大学,则可称凤毛麟角。其长子张立宪,大学毕业后,在《河北日报》社工作,是采编俱佳的骨干编辑。后辞职下海,漂于北京。历尽艰辛后,以《读库》引人嘱目。曾入央视,接受柴静专访。亦曾客串演员,为电影《神探亨利张》主角。其号老六,为读书界熟知。年,山东作家自牧来访,说起京城老六,其竟亦了然于胸,并云喜阅《读库》。由此可见,老六及其《读库》影响之巨。虽然如此,我却从未见过张焕瑞先生对老六及其《读库》大谈特谈。当我问及时,他平淡如水,说:“是。立宪在北京出书,名叫《读库》。”他的表现,好像是在说:“出书,也是很平常的工作啊,没什么特殊的呀。”前些年,他在赵县,我时不时地能够见到他。有时是在乡村的路上,有时是在县城的街里。他总是骑着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沉稳地不紧不慢地走着。他总是面带慈祥的微笑,若有所思。近些年,听说他到北京去了,住在儿子那里。于是,在县政协召开文史工作会议时,他便很少参加了。有时能够参加,是因为他正好从北京回到了赵县。我知道,他热爱文史工作,他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会议,非常愿意接触同样热爱文史工作的人。他虽然身在北京,可是心在赵县。我就常常接到他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常常问我:“最近,搞没搞活动?出过新的刊物吗?”我知道,他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0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