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域内建城历史久远,现存两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一为赵州古城,一为宋子古城。二城均建成于东周时期,经历久远的历史变迁,或兴或废,如今只留下遗址为后人所凭吊,见证着赵州之地曾经的兴盛繁华。
赵州古城
赵州,古为畿辅,地处燕南赵北,志书中有“京辇屏蔽,河朔咽喉”之誉。东周时期,晋国在此设置棘蒲邑,此为建城之始。汉代先后封棘蒲候国,置平棘县,城垣渐成规模。此后朝代更替,建制时有变更,人口不断增长,城池也一再扩充。至宋代,古城轮廓基本固定,遂成现世遗存风貌。
建制规模
赵州古城遗址位于今赵县县城内,为赵州历代郡治、州治、县治之所。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最长处米,东西最宽处米,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
据清光绪《赵州志》记载:“州城,土筑,建置莫考。基博二丈五尺,垣三丈二尺,周环十三里有奇,炮台六十有二,女墙崇五尺,加堞二千八百八十有一。东垣七百四十八丈,南垣四百九十六丈,西垣七百四十九丈,循郭右偏东行百丈,再折而北百数丈,北垣四百一十九丈。壕阔十丈,深十尺,绕城四周,匝水汪洋。”赵州城的城墙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缺西北角,所以形状如靴,民间称之为“靴头城”。环城墙外围,有濠阔十丈、深十尺的护城河。城墙为土质夯筑,夯层每层约10厘米,坚硬如石,工程浩大。墙面年久生苔,似铜皮包裹,所以赵州城有“铜城”之誉。
古城门老照片
同样据《赵州志》记载,赵州城“门凡四,重关双阖、东曰升华,南曰临洨,西曰澄波,北曰拱辰。”整个城垣设有四座城门,东门名为“升华门”,上有殿宇式三间楼阁,飞檐斗拱,富丽壮观;西门名为“澄波门”,上有城楼,高有九丈,双层楼阁;南门名为“临洨门”;北门曰“拱辰门”。四门皆为“重关双阖”,也就是有两道城门,称为瓮城。
历史变迁
据史志记载,周朝时期,古赵地——棘蒲,已具备了城的雏形。战国时期,已具一定规模,为以后西汉初封棘蒲候国和平棘县奠定了基础。《赵州志》记载,汉置平棘县取自山名。“平棘山有二,在州北曰大平棘,在州南曰小平棘,皆去城百步许。山顶平而多棘,故名。汉置县取此。”“平棘县,有寨。”两汉时,开始有城廓的围筑。南北朝时期,平棘成为赵郡、赵州的治所,州城也相应以郡、州的规制逐步扩建。
据考证,赵州城为北宋初年扩展为现存范围。由于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宋代时北方屏障消失,现赵州一带成为北部边境。为防御外族入侵,宋太祖开宝二年(年),皇帝下诏,要求赵州境内的市镇、砦垒、县城都要构筑城墙。宋神宗熙宁七年(年),赵州以工代赈,修筑赵州城,初步确定了后来城垣的规模。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赵州城东门内有柏林禅寺院,旧在城外,后城扩展,而在东门内矣。”也成为宋代赵州城扩建的证明。
明成化四年(年)、弘治七年(年),城墙两年修缮。隆庆元年(年)《赵州志》载:“州城周围十三里,阔二丈,高三丈,垛城高四尺,凡为垛三千九百有奇。濠阔十丈,深十尺,绕城四周有水汪洋,城门楼各四座。弘治七年,知州张清于西、南门外又各建石门两座,规制宏阔,屹然为畿南重镇。”
清代,赵州的重要地理位置愈加显现。清光绪《赵州志》记载:“河朔为天下之根本,赵即为河朔之咽喉。自唐、宋后,或为府、或为州,沧桑屡易。入我皇朝,规制崇阂,屹然为畿南平翰。”这一时期也对州城进行过修缮加固,根据热兵器的逐渐应用,增加了新的防御设施。
街市布局
明清时期,赵州城的建筑布局已经定形,由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位置的不对称,决定了城内街市的布局也相应错落,几条主要大街互为垂直而极少交叉,丁字路口多,街市重心偏向西北部,形成赵州古城的独特布局。赵州城内,衙门、邮驿、文庙、试院、佛寺、城隍庙、关帝庙等公共设施齐备。四门之外,东有先农坛,南有山川坛,西有社稷坛,北有厉坛,这与各地府州城的布局大致相同。
据清光绪《赵州志》记载,赵州城关共有八铺,即:州前铺、石塔铺、北门铺、东门铺、南门铺、西门铺、西关铺、东关铺。除东大街、西大街、斜北街、南大街、大东街等几条主要街道外,还有新道街、小南街、小北街、顺城街、太平街、李家街等街道。较大的胡同有石塔胡同、王家胡同、薛家胡同、杨家胡同、张家胡同等。为区分居住区域,还有牟家岗、李家岗、赵家岗、翟家岗等地名称谓。
清代赵州州城图
州署原为城内第一大古建筑群,位于州城北部,即如今县政府所在地。州署前为长约米的衙门道,现称府前街,其南段有建于东汉初的望汉台。州署西为驿里街,是原城驿、驿丞宅及铺陈库、养马房所在地。署东为所里街,是递运所所在地。驿里街、所里街的街名沿用至今。衙门道南端以东是东大街,以西是西大街。东大街东端与斜北街相连通往北门,略往北又有苏家街与正北街相通;西大街通至西城门。这一地带以州署为中心,形成州前铺并连带北门铺和西门铺。在西大街中段路南小南街西侧是赵州试院,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年),民间俗称“考棚”,是进行府试(赵州于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可代行府试)考取秀才的地方。
南大街是州城内的南北主要街道,北端接西大街,南至南门。其北段属州前铺,中段属石塔铺,南段属南门铺。南大街的北段和中段,街两侧店铺相接,是州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在南大街中段,矗立着原开元寺遗存的陀罗尼经幢,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石塔”。
由石塔至东门,是州城内另一条主要街道——大东街。这是一条汇聚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街道。石塔以东约东百步路北,有一座三门四柱五楼雕刻精美额题“显灵候”的高大木牌坊。木牌坊以北穿过广场,是道教色彩浓厚的赵州城隍庙。城隍庙内建有宏阔的大殿,还建有阎君殿和广生殿。据传乾隆下江南经过赵州,城隍显灵到御道上迎驾。待州官接驾时,乾隆说刚才已有地方官前来接过驾,这定是本州城隍显灵暗中护驾,遂封赵州城隍为“显灵候”,并亲笔题匾。城隍庙位居全城中心,庙两侧是东西马道,西邻南大街,北靠花市街,加上宽阔的庙前广场,是州城内集市贸易活动中心。
城隍庙以东是赵州文庙和州学,现仍存有大观圣作之碑一座。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诏天下郡邑建学,赵州为河朔重地,复以国姓,自必庙制崇闳严邃,称雄巨观”。文庙往东,便是著名的禅宗道场——柏林禅寺。
现存的古城墙
州城西门澄波门外,由护城河水蓄为约10亩大的“澄波池”,池西北角有经藏寺一座。冶河自西关铺村中穿过,而甘水河则旁流村西。护城河、冶河、甘水河三条河上分别架有护城桥、永通桥、永济桥,三桥相距均不过百步,为州城又一形胜之地。
来源:网信赵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