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上学时都从课本中知道河北赵县有一座赵州桥,该桥始建于隋朝,又称安济桥。赵州桥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按理应该是一座布满沧桑痕迹的桥梁。但如果你去看过赵州桥,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光鲜亮丽、非常崭新的桥梁,完全看不出有一千四百年的影子。赵州桥在历史上历经多次修缮,但至晚清时桥体已损毀严重。年代梁思成来赵县考察,发现赵州桥多处券体年久失修,有崩倒倾向。赵州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桥体由二十八道券组成,桥体石材构件之间无任何粘接材料,只以铁梁和腰铁对拱券结构进行加固。这种桥梁结构比欧洲同类型桥梁早了多年,在桥梁工程史上是无价之宝。赵州桥如果毁损,将是世界桥梁史的一大损失。年河北省公路局对赵州桥进行整修,当时文化部提出的方案主张修旧如旧。鉴于桥体实际情况,将桥梁主券之上的那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既能承受桥面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至于桥梁其他部分则完全用原有券面的石料,少数毁损严重的旧券石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用零星新石料打补丁,这样整座古桥既能健康、坚固,又能保持桥梁原有的历史外貌。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修旧如旧的修整方案未被采纳。除拱圈外侧仍用腰铁以贴合原貌外,桥体其余部分使用灌浆工艺,虽极大加强拱券的整体性,但却改变了原建造工艺。同时水泥砂浆对石材具有腐蚀性,桥底石券常年出现泛碱现象。修缮后的赵州桥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绝大部分旧石料被废弃,将近90%的修缮石料是新购的。虽然在桥址附近出土了部分隋代的桥梁石栏板,但修缮后的桥体栏杆也全部用新石料雕刻制作。岁月会在建筑的表面留下痕迹,并赋予该建筑予它高龄相适应的面貌。把一座古建筑修得焕然一新,就犹如把周鼎汉规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在赵州桥的修缮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为了迎合“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的传说,桥面上还用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现在的赵州桥绝不可能给人以岁高龄的印象,更像是一座刚刚新造的桥,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赵州桥进入教科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一千四百年前的石拱桥”带给了国人莫大的荣耀感。但今天的赵州桥,内部建造工艺和外貌,均已非那座传承了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