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寇侵入河北赵县。各地土匪四起,国民党的败兵和社会上的地痞流氓、烟鬼恶徒等纷纷拉帮结伙,到处拦路抢劫,掠杀客商,砸明火、绑票、抢性口,凭借武力,强行敲诈勒索,杜会秩序非常混乱。各村的绅士、地主、富户和其它有产者为了保家护院、防匪御盗,结下互济互助的联盟定名为“联庄会”。

赵县的联庄会在赵县境内沟岸、西封斯、韩村、前大章、南龙化、大安等村相继成立,每个联庄会所联的村庄约在十几个到几十个。入会人员全是有产者,会长均系地主、豪绅、封建统治时期的军警头目和官僚政客。以“保卫团”和“自卫团”的形式出现。他们把各村雇佣的团丁和所摊派的枪支弹药集结起来,按照旧军队的组织形式,编为班排,把枪支发到每个团丁手里,并仿照旧军队的管理办法由联庄会总部统一指挥。

沟岸联庄会会长张树兰,地主出身,“七.七”事变前毕业于保定讲武堂,曾在山西阎锡山部当过连长,其父为当地有名的绅士,张以其当过军官的身份,又仗着其父在地主、富农中的影响,四下联络,很快得到各村富户的支持。年初冬即把联庄会组织起来,并在两三个月内扩充为拥有四百多人,四百条枪的一支队伍。

张树兰在其势力不断扩大的同时,秘密与赵县的汉奸县长薛兴甫、汉奸队长张汉三取得联系,互订和约,并向日伪汉奸献枪纳粮,从而得到了日寇、汉奸头目的庇护。按照日伪的旨意,把自卫团改名为“良民自卫团”,在日伪那里取得了合法地位。

自此,赵县的联庄会已经不是原来的看家护院的队伍了,而是转为密联日寇汉奸,明与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及武装力量进行摩擦的对头兵,并不断地袭击共产党的组织和抗日力量。年12月,抗日义勇军在赵县城东北一带活动时,曾驻防于赵县南庄村。刚刚住下即被南龙化联庄会得知,南庄联庄会头子樊毅然迅速把消息报告附近的联庄会。并纠集了藁城刘海庄联庄会的头子张会山、梅花镇联庄会的头子曹万样、前大章联庄会头目张老振等,纠集了多名团丁。樊毅然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南庄村西北约五华里处的董庄村。

抗日义勇军因寡众悬殊,被迫撤退到南庄的一座最高房所里,五六十名战士,居高临下坚持了三天三夜,打得弹尽粮绝,最后连口凉水也喝不上,仍坚持用砖瓦石块还击联庄会团丁的进攻。此间,曾有三十多名战士组织了十多个突围小组,冒着生命的危险夜间秘密潜出房所,携带信件,请求援兵。联庄会布置的网哨严密,求援的战士被樊毅然的部下俘获了,三十余战士被绑到董庄联庄会的指挥部,遭严刑拷问,有的被火烧水烫,有的被掏心挖肝,有的被活活埋葬,有的被大刀砍头,有的被乱刀扎死,有的被活活勒死,手段之狠毒达到了极点,被俘的抗日义勇军战士无一幸免,至今白骨还具具埋葬在董庄的村西和村北。

就在联庄会自立为王时,八路军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的东进纵队,进驻了赵、栾、晋、宁等县。八路军大部队一举消灭了赵县城东北的南龙化和前大章两个联庄会,公开镇压了樊毅然、张会山和曹万样罪大恶极的联庄会头目。

年张树兰、郭炭块、李树三、靳海云、焦文广等人组织的联庄仍活动在城南、城西、城北的一带村庄。这个时期,曾毕业于国民党军官学校、后又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军官的侯如庸组织了一支打着抗日旗号,暗地里进行反共活动的武装部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十三支队”赵县人常说的十三支队就是这支队伍。侯如庸与张树兰父子两辈都相识,侯如庸为扩大武装力量,派其政治部主任亲赴张树兰家中进行联系,因双方立场完全一致,张树兰很快接受了收编的意见。随后,侯如席即委任张树兰为第十三支队第八团团长。李树三、靳海云、郭炭块、焦文广的联庄会也收编于侯如庸的十三支队。联庄会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军队。后来十三支队改编为“冀察战区游击挺进第四纵队”,侯如庸任司令。司令部设在元氏县杨家岭,后迁入台城,纵队建为五个支队。这年的四、五月间,李树三伙同刘树仁(北辛庄)、刘宝琦(大马村)、靳海云(北辛庄)等与侯如庸取得联系,李树三还讨了个赵县县长的头衔,县政府设在韩村,他还兼任五支队第十团团长。郭炭块被委任为特务团团长,武装力量发展到一千多人。

联庄会变成十三支队后,盘踞称雄,残害百姓,为所欲为。疯狂进行反共活动,经常与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挑起事端,发生摩擦,,打击摧残抗日组织的基层领导,强行解散抗日群众组织,对八路军断粮、断款、拒绝供应。

年,十三支队为了配合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高潮,暗地里伙同他们的盟军一一民军,公开打出了反共的旗子,明枪实弹的袭击八路军。

共产党、八路军为了有效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器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对十三支队发动了次大规模的歼灭战,这次战斗叫“打判军”,将盘踞在赵县境内的十三支队消灭了大部。溃逃官兵也在年1月12日被我军打得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