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冯超是河北石家庄赵县石塔村人,他经营着一家“冯家老号馒头冯”店铺。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他家的馒头一直沿用祖传的工艺生产,使用面肥发酵,蒸出来的馒头喧腾又瓷实,细品除了淡淡麦香味,略带丝丝甜口。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买回去,甚至当特产馈赠亲朋好友。
北方人对于并不陌生,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少不了,这种再寻常不过的食物,没有山珍海味的身价和奢华,却滋养着我们的祖祖辈辈,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石塔村,与冯家是老街旧邻。一条细长的胡同里只住着我们三两户人家。石塔村原住民并不多,听老人们讲,冯家是从城南东湘洋村迁来的。从我记事起,冯超的爷爷冯春生和弟弟冯根生就以馒头坊为营生,养家糊口。弟兄俩原来住在一个院里,分别成家后,冯春生花元在李家巷买了一处宅院,各开各的馒头坊,当时冯家馒头可以说供半个赵县城人吃。
冯超父亲冯锁tang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冯家老爷子冯书银已经过世,记忆里冯家开馒头坊是“文革”后期的事了。改革开放之前,不允许个体经营,处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冯家的馒头生意早已被迫关张好多年了。兄弟俩一个在搬运站工作,一个到化肥厂上班。改革开放后,冯家后代重操旧业,继续经营冯记馒头坊,两家相距不到百米。
冯超母亲冯家做的是压杠子馒头,所谓压杠子,就是将活好的面,放在一块石板上,在靠近石板的墙上凿一洞,把一根长木杠插进洞里,压住石头上的面团,人坐在杠子的另一端,运用杠杆原理不停地压,一起一伏,面就压好了。压杠子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用这样面蒸馒头才劲道,有嚼劲。
陈麯做成麯子到冯超这辈,已经是冯氏第四代手工馒头传人了。他从老一辈手里学会了作麯子、和面、压杠子、饧面、捋条、剁生坯、上锅蒸等一整套做馒头的祖传手艺。为了将冯记馒头工艺传承和发扬光大,冯超为自己的“冯家老号馒头冯”注册了“冯福鑫”商标,生产手法上老配方和新工艺并用,市场更加广阔。
做手工馒头是个辛苦活儿,头一天用麯子活好面,次日早晨就要把发好酵的面掺进面粉活大面,剁成生坯后,经二次发酵再上笼屉蒸熟。
冯家老宅冯超说,冯记馒头之所有好吃,因为有一个神秘的配方,就是用黄米面配上陈麯做成麯子发面。而且,冬天与夏天使用起来有差别,天热的时候和面添加少一些,天冷时就多加,完全凭经验来掌握。用这种独特的配方蒸制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香甜可口,还有一种淡淡的米香在里头。
如今,在古城卖馒头的有几十家,他们几乎全部使用发酵粉和面,并改为机器加工了。但冯超仍坚持传统的配方。正是有了冯氏后人的坚守,才让手工馒头的工艺传承下来,赵县也因此保留下一份独特的饮食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