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国锁

李阳冰(“冰”读níng,为“凝”的本字)(约—年),本名潮,字少温,唐代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房,为李牧的三十三世孙。而《大清一统志》却妄称李阳冰为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人;更有资料称其为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并言之凿凿,说其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时,将家徙至谯郡,直至李阳冰。其实上述两种说法皆为无稽之谈。李阳冰不仅祖籍赵郡,而且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赵郡人。

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一诗中的“弱冠燕赵来”句,“燕赵”者,今河北省也。再如李阳冰的好友、书法家、刑部都官郎中窦皋在《述书赋》中赞扬李阳冰道:“通家世业,赵郡李君。《峄山》并鹜,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今通文。家传孝义,气感见云。”同为李阳冰好友的窦皋之兄、书法理论家、国子司业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李阳冰,赵郡人,父雍门,湖城令。冰兄弟五人,皆负词学,工于小篆。”李白、窦蒙、窦臯既与李阳冰为同时代人,又是其至交,他们既说李阳冰为赵郡人,一定为李阳冰亲口所述,绝对不会有误。《当涂县志》记载:“李阳冰赵郡广汉人,李白族叔,杜甫外甥也。”赵郡无有名为“广汉”之地,而且更非远在四川的广汉,那么“赵郡广汉”又是如何来的呢?“广汉”实为缙云的托名。缙云好溪的一支流叫汉溪,王维《送友人南归》中有“连天汉水广”句,李阳冰将“汉水广”倒置为“广汉”,遂称自己是赵郡广汉人,即故乡赵郡与第二故乡缙云的连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阳冰五世祖名李政起,而与李善权毫不相干。其曾祖李行敦,曾任离狐县(治所在今菏泽市牡丹区)主簿;祖父李怀一,曾任晋阳尉。父亲李雍门(一说雍问),官至湖城(今江西鄱阳县)令。李雍门生五子,俱善文辞,李阳冰行三。李阳冰长兄李湜开元年间进士;次兄李澥,天宝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可见其家族颇具苦读好学之风。

李阳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虽然新旧唐书无传,但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人萧颖士、李白、李嘉祐、窦蒙、窦皋、颜真卿、皎然、穆员、贾耽等人都和他有交往,稍晚的韩愈、舒元舆等人都有记述他的诗文可稽;至宋代,徐铉、徐锴、郭忠恕、周越、杨亿、欧阳修、苏轼、赵明诚、朱长文等名家的著述以及《宣和书谱》中,均有关于李阳冰的文论传世;元代书法家郑杓、书法理论家刘有定、明代书法家丰坊、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以及康有为等皆有关于李阳冰的论述。李阳冰出自累世业儒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当他十三岁时,古文运动初倡人之一、时任秘书正字的萧颖士,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李阳冰遂投其门下为弟子,主攻词学,并练习篆体书法、研究古代文字。开元二十九年(年),在唐朝宗室、时任刑部尚书的李适之的荐举下,血气方刚的李阳冰参加了吏部铨选。《新唐书·选举志》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所謂书判,即书写判词的能力,其中书法和判断力,均是诠选中能否中选的重要考量因素。《全唐文》卷四三七收录了李阳冰的《对元日悬象税千亩竹判》,对千亩竹要不要征税展开了一番议论。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悬象”本指天象,而这里是公布张挂的意思;所谓“判”,即指对案例的分析判断。由于李阳冰学问渊博,可谓文魁泰斗,当时被誉称“一代大作手”,文篆并妙,遂被列为高等,择优录用,本可报请谏官或史官,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致使李阳冰未能在朝中任职。在京候选一年之后,于天宝元年(年)被贬任上元县(亦称白门县,即今南京,县治设在今秦淮区白下路号)县尉。

唐玄宗天宝五载(年)元宵节,太子李玙(后改名李享)与刑部尚书韦坚、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三人上街观灯,后来到景龙观道士房聚首拉家常。这本是一件极普通的小事,却被李林甫所派密探逮个正着,经添油加醋一番之后,李林甫密奏于皇上恩准,以韦坚与边将私会,欲谋废立,犯有“钻营求进罪”,将韦坚、皇甫惟明关进监狱,太子亦忍痛废免了太子妃韦氏(韦坚之妹)。李适之因与韦坚友好,被李林甫诬为“谋反朋党”首领,而被贬为宜春太守。他在宜春时,听闻御史罗希奭(shì)在李林甫指使下,将他的好友皇甫惟明和韦坚杀害于贬所而大惧,遂仰药而死。李阳冰因与李适之友善,受其牵连任满不得升迁,平调为更为远离朝廷的缙云县尉,镇守九关。他不以利禄萦心,暇日常游治东和尚山,“天风散客愁,酒罢醉春眠”。当年,李适之的儿子李季卿宣慰江南,同李阳冰一起游东和尚山,酒后遂题写“吏隐山”三字,并勒石于崖,于是东和尚山从此就改为吏隐山了。吏隐山环境幽静,“平而险,冰而寿”。天宝八载(年),李阳冰又改任淄川(今山东淄博市)县尉。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在族侄台州刺史李嘉祐的帮助下,李阳冰才得以升任缙云县令。

李阳冰在缙云的政绩,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民间流传他为民办了八件大好事:第一件,天大旱向城隍神祈雨。现存的《城隍神碑》依稀可见这位知名县令的执政风格。碑载:“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当时缙云大旱,农谚说“大旱不过七月半”,意思是天再旱,也不会旱过农历七月半,而这年却例外,到八月中旬还无雨。李阳冰心急如焚,为了替百姓祈雨,他孤注一掷不惜得罪神灵,于八月十六日在城隍像前强令他降雨,其情其志着实让人感动,毕竟在那个神佛思想满天飞的时代,这种举动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从中充分体现出了李阳冰执政为民的理念。他还修《平水大王庙》,祈求大禹四季平调雨水,以保五谷丰登;第二件,坐矶分水,维护治安。这年天大旱,县衙前溪只有一处岩沟里有水,民众争着抢水,进而形成了一场群体性械斗,李阳冰闻讯立即赶到现场。溪边上有一块扁平光滑的石头,李阳冰于是坐在这块石头上,指挥公差们维持秩序,百姓按先后顺序排队打水,再也无人敢哄抢了。百姓很感动,遂就把李阳冰坐过的石矶称做“分水石”;第三件,治理好溪。好溪原名恶溪,它从磐安大盆山流经缙云,李阳冰带领民众修筑堰坝,疏通河道,使恶溪通竹筏,利灌溉。传说李阳冰听老百姓说恶溪里藏有妖怪,于是他就带着手下的官员前去调查。当走到明山畈这个地方时,看到溪里好像有一个似龙非龙似人非人的怪物,他迅速拉开弓箭,一箭就把这个怪物射伤了。受伤的妖怪潜伏在水底,直到深夜,才趁着夜色沿着恶溪顺流而下逃到了东海。从此恶溪风平浪静,恶溪变成了造福人民的好溪,于是民众就将这条溪改名为“好溪”,一直沿用至今;第四件,减轻赋税,并赈济灾荒。一场大旱,全县粮食减产,有的颗粒无收,李阳冰认为人饿死事最大,因此不仅不催税,而且还减免税赋与赈灾,以报恩缙云衣食父母。汪志芳以诗赞道:“闾阎租税未频催,为报冰心在玉壶”;第五件,他重视农耕,发展桑麻和水果业,为民造福;第六件,重视教育,兴孔孟之教。《修文宣王庙记碑》记载:“缙云令李阳冰修文宣王庙,焕夫子之容貌,增侍立之九人,其余六十二子图画屋壁。”他尊孔子,倡儒学,兴教化,尊师重学。并改《五云学宫》为《缙云县学》,扩规模“广于天下”,吸收农家子弟入学。他认为百姓子弟虽为下人,只要通过儒学教化,亦能为吏,兴国强邦。并亲自为县学作篆立门碑,史载:“《缙云县学》四个大字,缙云县令李阳冰篆”。李白赞道:“举邑树桃李”,从而使“孝悌达于乡党,风教行于邦国”;第七件,改建黄帝祠。缙云山自古建有缙云堂,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十多年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仙,经李阳冰奏准,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并亲自纂额。李阳冰改建并纂额“黄帝祠宇”,不仅加深了仙都的文化底蕴,更为仙都奠定了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千年根基;第八件,他以身作则,为官清廉,弘扬正气,摒弃官场陋习。李白以诗赞扬李阳冰道:“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李阳冰崇尚道学,他虽才学丰盈,然不张扬,不显露,醉心隐居。宋代欧阳修说:贤者遁世为高,虽无名于世,但他们自己则认为已获其志。他的内心不需要名誉,但最终还是“夫士固有显”。他作为一位有道德,有修养,有建树,为民办事的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缙云百姓视李阳冰为神灵,专门祭祀他的祠宇即达十几处之多。年8月2日晚,由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和县文广新局共同打造的新编大型历史剧《县令李阳冰》,在该县广电会议中心举行隆重首演式。剧中以李阳冰在缙云当县令期间的实事为基础,以治水、反腐和与乡绅恶霸斗智斗勇为主线,歌颂、弘扬了时代正能量,观众好评如潮。为挖掘,传承、弘扬李阳冰文化与精神,缙云县还成立了李阳冰文化研究会和李阳冰篆刻艺术研究会,以进一步考证与探索其生平事迹和他的篆刻艺术。

肃宗上元二年(年),李阳冰调任当涂县令。李阳冰是当涂历史上最著名的县令之一,历来被列为当涂第一名宦。而他在当涂的最大政绩与善事,莫过于他收留了贫病交加的伟大诗人李白,并为李白诗稿编次结集作序刻印,公诸于世,使李白诗作及生平得以传世。后人在评论李阳冰这一功绩时认为:没有李阳冰就没有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其功莫大焉。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想借乱世而登皇位。兵过九江时碰上李白,便征召他为幕僚。李白不分青红皂白就答应了,因此而卷入了皇权争夺战的漩涡里。随着玄宗第三子、太子李亨的即位,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罪而被逮捕。幸亏郭子仪相救,才改判为流放夜郎。适逢关中大旱,皇储新立,皇帝特下诏死刑者流放,流放者赦免,李白途中遇赦,漂泊在东南沿海一带。唐肃宗上元二年(年),史朝义作乱,李白决计再度从军平叛,不料半道病还,在《留别金陵崔侍御》的诗中长叹道:“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并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李白在当涂旅居一段时间之后,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大为惊叹,这才又把他挽留下来。因李白与李阳冰为李姓同宗,因此他尊称阳冰为族叔、从叔、季父。在这首诗中,李白首先对李阳冰的才华进行了赞扬:

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

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

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

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

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

李白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年轻时由燕赵南下,受到贤士们的器重和赏识,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他有如战国时鲁连谈笑间退秦兵的智谋;又有如汉代季布的刚直诚实。接着李白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

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

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

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

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

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

李白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之后,临危受命来到当涂,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己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

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

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李白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于当年冬天由金陵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李阳冰将他安顿在采石翠螺山下,为他盖了草堂。李白将自己漂泊在山东的儿子伯禽也接了过来,决计终老当涂。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才高八斗,誉满江南,他就此写道:

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

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

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

诗中说李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冰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

天垂元精,岳降粹灵,

应期命世,大贤乃生。

吐奇献策,敷闻王诞。

帝用休之,扬光泰清。

滥觞百里,涵量八溟。

缙云飞声,当涂政成。

雅颂一变,江山再荣。

举邑舞,式图丹青。

眉秀华盖,目朗明星。

鹤矫阆风,麟腾玉京。

若揭日月,昭然运行。

穷神阐化,永世作程。

李白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李阳冰的极度崇敬,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况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此外,他还曾赋《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一诗,称赞李阳冰“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唐代宗宝应元年(年)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上赋绝笔《临路(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自知求生无望,于是在病榻上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万余卷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李阳冰一诺千金,在李白去世不久,即将其诗文辑成《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他在《序》中说他“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俾予为序”。李阳冰在“临当挂冠”正要罢职的情况下,还为李白编了集子,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对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游等情况作了扼要记述外,同时对李白的著述情况和诗文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李白是“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全文如下: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白病逝以后,先殡于当涂县南10里处的龙山东麓。儿子李伯禽定居当涂,“贞元八年(年)不禄而卒”;孙子出走,下落不明;两孙女嫁给当地农民,“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年),李白死后五十四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在察访三四年后,乃得知李白两孙女的信息,并根据李白生前“悦谢家青山”遗愿,将李白墓迁至青山之阳。当地谷家仰慕李白,后世子孙一直为李白守墓,多年传承不断,直至今天。

宝应二年(年),李阳冰在当涂县令职位上卸任之后,又回到缙云吏隐山。而康熙《太平府志》载:“阳冰解任后,筑室青山深处,重峦叠嶂,有万种佳趣,今名万佳山。”万佳山在当涂北,按此说李阳冰是在当涂隐居。李阳冰在隐居的十余年间,精研篆籀,书艺大进。大历六年(年),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涵访李阳冰,请题简牍,遂作《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不久他又撰写了《重修汉许慎说文解字》,这两篇书法宏论,一经面世,更使他名声大涨,从而也让他登上了书法的顶峰。代宗大历八年(年),李阳冰离开缙云,西上京都向朝廷进献上述两件作品,深受唐代宗皇帝赏识,当即任命他为京兆府法曹。李嘉祐为此赋《送从叔阳冰祗召赴都》一诗道:

自小从游惯,多由戏笑偏。

常时矜礼数,渐老荷优怜。

见主承休命,为郎贵晚年。

伯喈文与篆,虚作汉家贤。

著名诗僧皎然也有《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诗曰:

汉日中郎妙,周王太史才。

云书捧日去,鹤版下天来。

草见吴洲发,花思御苑开。

羊公惜风景,欲别几迟回。

德宗建中元年(年),李阳冰领国子丞,兴元元年(年)官至将作少监、集贤院学士。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有仓颉后身之美誉,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李阳冰《城隍庙记》(部分)子得篆籀之宗旨。”传说他开始学习的是李斯的《峄山碑》,以瘦劲取胜,如今他留在缙云的《城隍庙记》就是例证。评论者以为,他得大篆之圆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他心存高远,爱好古文字学,广泛猎取,曾学《碧落碑》,卧于碑下数日不归;仿梁周兴嗣《千字文》;后师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碑》(部分)复见孔子《吴季札墓志》,便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篆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世称之为“笔虎”。他在《论篆》中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旁摹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李丞相将‘束’作‘柬’,亦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

李阳冰所称的“六合”是指天、地、东、西、南、北之空间,即仰观俯察山川巍峨雄伟,绿水流旋婉洄,吸大自然之元气,这元气主要有天地山川空旷,得方园流峙之常;日月星辰明亮光洁,得经讳之分明;云霞草木蔓延向上,得生机勃勃之容;衣冠文物旋转皱褶,得形体曲线之美;眉发口鼻变化多端,得喜怒闭眉舒心之别;虫鱼禽兽爬行屈伸,得运动事理之状;骨角齿牙挺拔坚韧,得刚强稳健之貌。从而得到启迪,融入书法之中,变化自如,使之篆字稳健而不呆板,流畅而不凝滞,圆融而不硬折,雅丽而不做作。做到笔画胸有成竹,变化自如,自成一格,品味通神。缅想古圣人象形字造字原理,而不是一味偏旁摹刻而已,生搬硬套,谬误滋多,误人子弟,他更忧年长日久,篆学衰退,每想到此都让他痛心疾首。

李阳冰一生问世碑刻,粗略统计即有六十五件之多,其碑石题记几遍全国。福州闽山的《般若台碑》;苏州虎丘的“生公讲台”;常州史氏宗祠的《贞义女碑》;无锡惠山的“听松”二字;江苏茅山的《琅琊台题名》;桂林虞山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襄阳的《山南东道》;河南滑县的《滑台新驿记》、光山县的《烟水堂碑》、李阳冰苏州虎丘“生公讲台”拓片河南博物馆藏的《崔祜甫墓志》;山东宁阳的《龚丘令庾公德政碑》;安徽滁州琅琊寺泉铭、和县的“西楚霸王自刎处”七字、芜湖的《篆书谦卦》;西安碑林的《三坟记碑》、《颜氏家庙之碑》、《李氏迁先茔碑》;缙云的《城隍庙碑》、《倪翁洞》、《黄帝祠宇》、《修文宣王庙记》、《忘归洞》、《吏隐山记》、《恶溪铭》、《洼尊铭》、《阮客洞》、《初旸谷》、《仙水洞》、《千福寺石井》;金华的《天地清宁》、《赤松山》、《北山》;五台山的《清凉寺碑》。除此之外,他还在各地留下了《万年县令徐昕碑》、《赠梁州都督徐秀碑》、《李遮子新泉铭》、《法慎律师碑》、《镜智禅师碑》、《明州刺史裴公纪德政碣》、《大历十年具官名氏》、《鲜于氏里门记》、《太子典膳郎郑君碑》、《立汉黄公碣》、《琴铭》、《玄靖先生碑》、《高力士碑》、《平蛮颂》、《裴旷碑》、《王密德政碑》、《明州刺史裴公纪德碑》、《咸宜公主碑》、《史仲谟碑》、《田畴帖》、《紫阳洞》等等碑刻题篆。当年李阳冰的书法珍品,传至一千余年后的今天,大多已风化侵蚀,其真容难以再现,实在令人伤感与叹息。

唐代大儒鲁山县令元德秀逝世后,著名文学家李华为其撰写墓碣铭,大书法家颜真卿亲自书丹,书法家、雕刻家李阳冰亲自撰额并雕刻。因李华在开元、天宝年间盛名天下,文章第一,士大夫多求其作家传墓碑,谓之一绝;颜真卿独创颜体楷书,开宗立派,自成一家,谓之一绝;李阳冰篆书第一,有“笔虎”之称,谓之一绝;元德秀品行超绝,誉满天下,谓之一绝。故称“四绝碑”。

李阳冰的字在当时就已被神化,相传一位在缙云当教谕的江北人,卸任回徐州老家时,船到江心,风浪大起,眼看就要葬身鱼腹,或想起书箱中藏有李阳冰的“城隍庙碑”拓片,不忍淹于江中,取火点燃,灰散江面,突然风平浪静,安全渡江回家。李阳冰“城隍庙碑”拓片能除妖镇邪奇闻一时传遍各地。从此,凡渡海过江的行旅都要千方百计收存一张《缙云城隍庙碑》拓片,方才安心。《两浙金石志》记云:俗称《城隍庙碑》为定风碑,携之涉海,可御飓风,贾客争购之。清光绪《缙云县志》载:定风碑,李阳冰撰,在城隍庙,世传李阳冰被玉帝封为江神,渡江者祭而投此,可免风涛。过去民间有神奇传说,凡处、温、台三府,尤处州辖丽水、青田、缙云、宣平、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庆元,十县之商人过长江,时乘木船,长江天险,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十丈,乘者过惊涛,只要一展定风碑拓片,霎时风平浪静。因此商贾北上,争购城隍庙碑拓本,故名“定风碑”。一幅字竟然也有如此大的魔力,也可谓是古今之第一人了。

李阳冰不仅独特的篆书艺术享有盛誉,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著有《翰林禁经》八卷、《翰林密论用笔法二十四条》《字学推原》等论著,还将许慎的《说文解字》重新勘定为三十卷。

唐舒元舆著《玉箸篆志》云:“(李)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持之;后千年无人,篆止於斯。呜呼主人,为吾宝之。”小篆的命运不幸被舒元舆言中,李阳冰去了,他酷爱的小篆也渐去渐远,几至也随他而去了。

李阳冰后裔繁盛,其长子李拣(一名均)随父居京兆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其后世即定居于此。次子李援(一名广)留居缙云,但其后无传。第三子李拯的后裔,经数世后有一支迁徙至安徽怀宁定居,其清代敦睦堂木活字本《李氏家谱》现存安庆图书馆。四子李操始居当涂青山,为青山李氏始祖,今居李家山一带,称“姑孰青山派”。后来,李操迁居于繁昌,为该支派始祖(《繁邑李氏族谱》存族内),其子李晕隐居繁昌马仁山。唐代高士、王羲之后裔王翀(chōng)霄,南朝陈宣王五世孙、许昌男陈商与李阳冰裔孙李晕,共同筑室马仁山中,求真悟道,被后世传为佳话。李操晚年迁居安徽庐江,因此今庐江李氏亦为李阳冰后裔。庐江关门李氏以李利贞为一世祖,奉李阳冰为五十五世祖。只是庐江关门李氏与当涂青山李氏族谱,将李阳冰的祖系靠在了陇西李氏,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李阳冰还有个女儿叫李英华,工于诗词,著有《英华集》,英年早逝,未留下后人,葬于缙云县城翠微山。李阳冰裔孙李宗才,残唐五代时宦游至浙东,定居在温州永嘉西溪独山村,今已传至五十余代。李宗才生子李皋,身高九尺,红髯赤须,熟知兵法,被封为健将,曾任厦门守备,不久又调任台州(今属浙江)守备,遂安家于台州仙居李坑,李皋就成为台州李氏的始祖。元至元年间李皋二十世孙李德大(《国子上舍李公圹志》为李胜国),来缙云任美化书院山长,居县城东郭,其堂侄李杰,因遭兵灾,亦来缙云。云塘处士赵璋“妻以女,田地山宅尽与之”,“遂于邑之东郭买地而居焉”定居缙云。明清时期,东郭李氏已繁衍为大族,因居地狭窄,遂纷纷外迁。本支李氏已历三十余世,至今已有数万余人,分布在县内宫前、卢西、社后、前路、李庄、长澜、东方、黄山脚、下西坑、项村、金梅亭、梨仓、车坑、周村、堰头、后仁、黄明、梅下、前陈、上湖、西岸等80多个村庄,散居省内20多个县市和全国18个省市。光绪十六年《东门李氏族谱》存缙云文物馆;年再修族谱存上海图书馆、缙云档案馆与美国;年重修族谱存缙云县志办与美国。

唐代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为我县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以篆书为己任,被誉为李斯之后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为官清廉爱民,《江南通志》、《浙江通志》、《安徽通志》、《太平府志》等都将他列入名宦之中,李白赞扬他“缙云飞声”,《当涂志》称他为“当涂第一名宦”,特别是他济困李白,并为其诗稿结集刻印与作序,他对中国文学史所做出这一卓绝的贡献与他的艺术成就,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李阳冰是幸运的,他既与李白结缘,被李白称作族叔,又是杜甫的外甥,一个人一生与“诗仙”、“诗圣”两人都能“攀”上亲,历史和机缘的巧合,更使李阳冰绽放异彩!我们就以他的诗《阮客旧居》作为结语吧:

阮客身何在,

仙云洞口横。

人间不到处,

今日此中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