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河北赵县农村里红事多得挤疙瘩,三五天就能听到娶亲送亲的鼓乐声。女孩子出嫁的当天,总是天不亮就请来美发师到家里盘个头。每每看到这一幕,我的思绪便不由地又回到40年前。40年前,河北赵县农民在田间劳动,大热天自然是戴草帽,其他时间则是一条白毛巾包在头上。女人们多是留“茅草窝”和“大辫子”。目前这些头饰和发型已经悄无声息地退出生活舞台。先说三道蓝的白毛巾包头。陕北人也是白毛巾包头。但是,陕北人把结打在前额,而我们赵县则是把结打在脑后。那时节,老年人用白毛巾包头,青年人也用白毛巾包头。这个习惯从哪年兴起?已无从考察。地域不同,习惯各异,有时也会因衣着装束差异引起误会。据说,赵县人头包白毛巾,还曾引发误会。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地区的棉花,经初加工脱籽之后,打成包集中在石家庄花纱布公司,然后运往上海。每次运棉都找人押运。一次,赵县几位年轻人承担了押运任务。几位精壮的农民,一色的白毛巾包头,当运棉车路经济南市打尖时,几位赵县老乡趁休息,结伴向市内去,治安民警发现这群壮汉都用白毛巾包头,济南所没有,以为是“非常情况”,拦住他们盘问,直到解释清楚才放行。真是一地种风俗,在赵县司空见惯,在济南就引起惊奇。当年赵县城里每逢集市,四乡农民进城赶集,满街满市都是白毛巾包头的人,形成一道赵县特有的风景线。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没有一家理发馆,县城也少得可怜。由于人们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手里没有闲钱,仓里鲜有余粮。剃头理发就成了非常奢侈的事情。女人一色“茅草窝”、“大辫子”。手动理发推子还是当时流行的稀罕物件,村子里也难找出几个。因此,一元左右一个的剃头刀便成为男人最简洁的理发工具。所以,家家户户均备有一把剃头刀,一劳永逸。手艺巧的人自己剃头,一般人总要找个伴儿帮忙。当时生产队出工时,人们相互间拿对方开玩笑,互相弹嘣取乐,“几度灯泡”是那个时期农村的流行词。90年代初,理发馆遍地开花,理发师成为最早富起来的人们。各种高科技理发用具用品在村里得到广泛推广,发型更是变化多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城里的男人开始蓄起长发,女人们开始烫发。小村里的姑娘和小伙也频频效仿,人们的发型不再单一。男人的白毛巾包头和女人的“茅草窝”、“大辫子”悄无声息地退出生活舞台。人们用发型和头发的色彩传递着时尚的信息。透过河北赵县人发型和头饰变化,感受40年中国乡村的巨大变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