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河北省赵县范庄村位于石家庄东南约65公里处。范庄龙牌会历史悠久,村民一直认为自己是远古共工之子勾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举行声势浩大的龙牌会,祭祀木制龙牌和所有天神地祗,龙牌正中下方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字,逐渐形成了组织严密、独具特色、传承弥久的民间信仰会社组织“范庄龙牌会”。

 梅花调俗称“鼓碰弦”,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农村一般是农闲时盛行或集市、庙会、打地摊说棚书,有的也到城市唱茶馆,大都是单口,只用一鼓、一个月牙板,乐队仅用三弦伴奏,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音域较宽(在四个八度以上),又因多是男声,听起来浑厚、朴实、婉转动听,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既能说唱小段,又能说唱大书,是当时比较盛行的曲艺形式。

何庄武狮是分布在地处赵县城西13公里的北王里镇何庄村的一种武术带舞狮的独特民间艺术。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垂鬓孩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都有一套武术带舞狮的绝活。何庄武狮表演分群体表演和分组表演两种形式,大狮子由两人共用一张狮子皮完成,小狮子由一个人完成,领狮者手持绣球,统领表演全局。群狮齐舞,气势恢宏壮观,三俩戏耍,技艺精妙绝伦,通过“走梅花桩”、“狮子望月”、“穿档过桥”、“翻跟头”、“跳八字”和跳、转、腾、扑等动作,展现出狮子凶猛、威武的一面,同时,把期待时的“盼”,高兴时的“欢”,搜寻时的“找”以及“搔庠、0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打舒展”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赵县道情,俗称“涣鼓书”、“渔鼓”,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地方语言说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素优美,既能说唱小段,又能说唱大书,深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据史料考证,清康熙十年()赵县有道情艺人有杨进尚、李全恭、张春太、张吉生等。成立后,南何家庄何焕士、北田村赵庆斌、西杨村李之兴、大寺庄村李顺堂等艺人活跃在农村说唱,除传统曲目《西游记》、《朱迈臣休妻》、《洞宾戏牡丹》、《客店醉酒》、《岳阳弄鹤》、《湘子渡林英》、《韩湘子上寿》、《封神榜》、《西厢记》外,还有结合民间故事传说的剧目《柳公案》、《响马传》、《九曲还阳传》、《山东剑》,在年左右为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排练了《兄妹开荒》、《求神长命》、《血泪仇》、《新风赞》、《王秀鸾》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年在县文化馆的统一安排下,赵县道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在本县范围内多次巡演,还有新编的段子在村及县广播站播放,是当时比较盛行的艺术形式。

赵县五道古火会是流传在赵县城东南六公里处的南杨家庄村,以燃放烟火来庆祝丰收的盛大民俗活动。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相传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鼓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起初由一面高一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十六面高约二十厘米、直径四十厘米的腰挎小鼓组成,自制背灯十六盏,青铜击打乐器二十付。有主鼓谱十二番(套),踩街鼓谱一套,大街排、大得胜、雀恋窝鼓谱一套。舞蹈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十字步等,击鼓动作有鼓槌盘头、左右手交替击鼓帮等。代表性表演节目作品有《农家乐》、《欢乐农家女》、《金鼓鸣春》等。

 扇鼓起源于汉代,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遍及城乡各阶层,明未清初流传到赵县一带,主要分布在城东杨户,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章等地,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赵州扇鼓的鼓面为圆形,鼓柄下端弯成云钩状,钩的左、中、右三处各吊三个铁环,共有九个铁环,铁环表面突起螺旋状棱形花纹。正如老艺人所说“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

作者/来源:特色地域文化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