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www.txbyjgh.com/zjjs/m/Index.asp?page=1
读诗之前,先说个笑话轻松一下。元朝的专业文学工作者仇远先生,在他的《稗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代有一位名相叫钱良臣的,是位相当传统的人,特别忌讳别人直言他的名字。这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中国古时候对皇帝、王爷、父亲的名字确实是讲究避讳的。坏就坏在他这个名字上,“良臣”二字,在古籍常常能见到。他有个孝顺乖巧的小儿子,每次读经、史、子集时看到有“良臣”二字,就立即想到避父亲名字的讳,改作别的字来读。可巧,这一天钱良臣检查小儿子作业时,小儿子正在读《孟子》一书,刚要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儿子一看这一句,这还得了,赶紧改,不假思索,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再看在一旁竖着耳朵聆听的钱良臣,鼻子歪了!言归正传。观察人曰:今之所谓杀手,古之所谓刺客也。曾看到有人长篇大论来论证杀手与刺客的区别,实乃多此一举。在观察人看来,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搞刺杀来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政治目的,或者利益目的,只不过中国古代没有“杀手”这个词,中国现代也不再用“刺客”这个词。当年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也不过叫刺杀凶手,曾多次成功刺杀多名政客、汉奸和日寇,甚至险些成功刺杀蒋介石的王亚谯也没被人称过“刺客”,倒是有个外号叫“暗杀大王”。今天读诗,诗作者是中国古代一位不太冷的杀手、最为知名的刺客,名叫荆轲。《易水歌》原文作者/战国.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形容风声。易水: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壮士:荆轲自称。全诗两句,寥寥15字,将一个就要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悲壮之中有种挥之不去的冷。寒冷的易水之滨,风声萧萧,荆轲与一干送行的人,拱手道别。荆轲的好友高惭离悲伤地击响了苍凉的筑曲,荆轲衣袂飘飘,迎风和曲而歌,概叹壮士将要践行诺言,以身赴死,去完成明知不可能生还的任务。心潮翻滚,言辞激昂,这样的场面,纵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正如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说:《易水歌》仅十数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亘千载下,复欲二语,不可得。荆轲之所以能以悲壮的英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盖过其他刺客,完全得益于他这首千古绝唱之作《易水歌》。一个因诗留名的刺客,观察人曰:清人郭磨曾评价词帝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如果改后句两个字来评价荆轲也合适:“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刺客。”因为事实很残酷,荆轲实在是算不上一个好的刺客。中国有史可查的著名刺客并不少见,只在太史公的《刺客列传》中就记载了六位大名鼎鼎的刺客,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还有一位没写进《刺客列传》的著名大刺客要离,其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太史公的《刺客列传》写了六位刺客,全篇五千来字,却在荆轲身上用去了三千来字,这也使得荆轲看起来似乎与众不同。不过认真看过《刺客列传》却发现,太史公实在是个非常客观之人,尽管花费笔墨较多,但还是不难发现在荆轲的身上有许多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情况。首先,在剑术上,荆轲无疑是最弱的。来看看《刺客列传》中有一些相关的描写:“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荆卿(即荆轲,又叫庆卿、庆轲)喜爱读书、击剑,曾经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不过没能入得了卫元君的法眼,便没有被留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这段话是说:荆轲漫游的时候曾路过榆次,专门与盖聂(战国末期剑术专家)谈论剑术,谈着谈着,大概盖聂有所不满,突然对荆轲怒目而视,见此情况,荆轲便离开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论剑,他有的地方说得不太靠谱,我就用眼瞪了他。那就试着去找找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下了。”派去的人到荆轲住的地方询问其去向,被告知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如实报告给盖聂,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我刚刚用眼睛瞪他,吓着他了。”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这次不是论剑了,而是下棋。这句的意思是说,荆轲曾在邯郸游历,遇到鲁句践,与之博弃,在互相争执博局的路数时,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于是荆轲默默地逃走了,从此两人再也没见面。虽然是下棋,但有意思的是在鲁句践得知荆轲刺秦的事情后,说了句悔当初的话:“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荆轲的剑术水平在当时并不知名,与人论剑常为人所不认同。更为直接的证据就是《刺客列传》中对他刺秦过程中的细节描写。当他献图后,图穷匕首见,便揪住秦王的衣袖,持刀刺向秦王,秦王立即起身躲避,挣断了袖子。当时秦王是腰悬宝剑的,可是剑身很长,剑鞘又套剑很紧,情急之下,拔不出来,秦王便徒手与持刀的荆轲周旋。秦国的法律,又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殿上的侍臣都惊呆了,不知所措。可惜就是在秦王手无兵刃、孤立无援、被荆轲追着团团转的情况下,荆轲也硬是没伤着秦王一根毫毛。须知荆轲手中的匕首是事先淬过剧毒的,见血即死,如果他能在秦王身上哪怕划上了一道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口子,谁也救不了他。直到秦王听到大臣的提示,把佩剑推向身边,拔出宝剑,荆轲就彻底没戏了,秦王一击就中,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此时荆轲一看,自己已经残废,刺秦之事大势已去,便孤注一掷,直接将匕首投刺秦王,不过准头不够,击中的是柱子。此时的秦王已完全占据上风,借势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最后侍卫们冲上前来将荆轲杀死。其次,在悲情程度上,荆轲的故事也不是最感人的。《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客,比荆轲故事更悲情大有人在。比如图谋为兵败身亡的主人、晋国的卿大夫智伯瑶报仇的刺客豫让,为了能够接近并刺杀仇人赵襄子,在第一次乔装刺杀失败,被宽宏的赵襄子释放后,变本加厉,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得全身皮肤溃烂,像生了癞疮,还吞下燃烧着的炭火,烧坏喉咙,使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得嘶哑,乔装打扮让人认不出来,沿街讨饭,搞得就连他自己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再如聂政,聂政是在侍奉其母直到她过世后,才出山的。刺杀韩相侠累成功后,情知不能全身而退,便又接着杀了数十个侍卫,然后自己剥掉面皮,挖出眼睛,又自己挑出肚肠才死。他这样做,是怕被人认出来,连累已经嫁人的姐姐。岂知他姐姐聂荌也是一个忠烈之女,听说此事后,勇敢地闯入韩国去认尸,伏尸痛哭,在高喊三声“天哪”之后,终因哀伤过度而死在聂政身旁。再如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在秦王吞并六国、登基称帝之后,下令追捕燕子丹、荆轲一门之时,隐身于一个叫宋子(在今河北省赵县北部宋城村和各子村之间)的地方。不过因于他太爱击筑,击筑水平又太高而暴露了身份。事情传到秦始皇耳朵里,便召高渐离来王宫为他击筑。为了防范高渐离,秦始皇事先命人将其眼睛弄瞎。但高渐离在进宫之前先往筑里灌了铅,趁秦王听筑曲正入迷的时候,使劲将筑砸向秦始皇,结果失败被杀。而荆轲直到上殿刺杀秦王之前,日子一直是过得相当安逸的。《刺客列传》记载:(太子丹)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意思是说太子丹当即就尊奉荆卿为上卿,让他住进了最好的馆舍,而且天天亲自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最好的食物,经常性地献上奇珍异宝,香车宝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保证能够满足他的心意。这等高调奢华的待遇,其他刺客可都没有享受过。第三,在刺前的准备工作上,是最严密、充分而又无可挑剔的。刺前准备工作中,荆轲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叛逃燕国的秦国将领樊于期的项上人头,荆轲要说,樊于期痛痛快快地就给了;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燕子丹想办法搞来了,而且是赵国铸剑名家徐夫人精心打造的,并且在匕首上淬上剧毒,见血封喉;燕子丹还为荆轲配备了一位十三岁就杀人的燕国勇士秦舞阳,虽说这秦舞阳后来上了秦王之殿后吓得差点尿了裤子。最后燕子丹等人为荆轲送行时,排场也很大,燕子丹的所有门客都参加了,音乐家高渐离还专门击筑奏乐。上述几点,其余的刺客也没有一个获得过如此无以复加的优先权。比如聂政,就是孤身一人,拿把刀就去了;比如豫让、比如专诸、比如高渐离,无不是孤身而往。另外一个《刺客列传》中没有记载的大刺客要离,比谁都惨,用了苦肉计,让吴王阖闾断其右臂杀其妻儿,然后孤身去刺杀庆忌,一击成功。综上所述,荆轲与卫元君论剑希望得到重用却事与愿违之后继续游走于各地寻找机会,与盖聂论剑被对方瞪一眼就吓得落荒而逃,与鲁句践博弃被对方喝斥后也不争辩默默走开,被太子丹尊为上卿后理所当然地享受起奇珍异宝、美味佳肴、香车美女,准备行刺时说服樊于期主动献上项上人头并认真仔细地将匕首淬上剧毒,辞别赴死之时和着朋友高渐离的筑曲唱出旷古绝今的《易水歌》,刺杀未遂临死之前还对秦始皇说“其实我不是想杀你而是想胁持你”这种输命不输嘴的话,与其他只知道冷血杀人的刺客相比,荆轲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理想的文艺青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