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劳动工匠的建造技术超群,不仅体现在长城、秦始皇陵等工程,还体现在克服河水以及海水力所建造的大桥,著名的就有四大古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泉州洛阳桥。这四座大桥建造历史均已达到千年之久,却依旧屹立不倒,堪称古人伟大杰作。这四座桥中,又以洛阳桥与其他三座桥梁不同。其它三座桥梁均建造于河上,仅有洛阳桥建造在海上,洛阳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了。洛阳桥建成后,成为了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造福了一方水土。洛阳桥虽名字里面带有“洛阳”二字,但所在地点却不在洛阳,而在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这是唐朝初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因此大量的中原人南迁,到达泉州及闽南一带时发现此处山清水秀,于是就定居了下来。而这里面的人又以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为甚。这些中原人士迁徙后怀念家乡,看泉州山水有如家乡洛阳一般,于是就将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镇,河流取名为洛阳江,洛阳桥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阳江口,此地距泉州城5公里,由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据说北宋时期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当地居民往返两岸只能靠船,但海上经常有大风海潮天气,常常将人带船翻入江中,人们在出行前常常要祈福平安,因此也将此地叫作“万安渡”。本来此处有一浮桥的,但大风大浪之时便不能通行。直到北宋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被调遣到此任泉州太守,他见当地人们通行不便,决定结合民间智慧为当地人民造福。于是蔡襄就主持建造了这样一个耗时7年才修完,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历经千年而不倒的工程。蔡襄首先将洛阳桥的地址选在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此地江潮汹涌,浪涛搏击,建造难度颇大。为了减小水对桥墩的冲击,工匠们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被称为“筏形基础”。此外,为了巩固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就这样,在古代人民的智慧下,中国古代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得以建成,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因此,在洛阳桥附近人们建起了蔡襄祠以纪念他的功绩。参考文献:《泉州市志洛阳桥》、《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蔡襄修建洛阳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4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