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飞跃在河流之上或峡谷之间,是为桥。从垒石培土、绝水为梁的雏形开始,它就是通往彼岸的必经之路,使人们远离桥下波涛和陡峭山谷中的飘摇,得到安稳地通行。
有了桥,生活也自然减少了更多的险象丛生,而多了一番雅致闲情和市井之趣。人们登桥话别、依桥而市、对桥畅饮、以桥为诗。那些留存至今的古桥,承受了千年的风雨,也见证了百姓千年的生息故事。我国自古被称为“桥的国度”,古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今,倚桥远眺或已不再见当年风光,但那一栏、一梁、一拱、一墩、一廊之间,还凝聚着悠悠古桥的建筑之美和人文之美,见证着昨日的辉煌。
《诗经·大雅·大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说的是周文王在渭水下游修造浮桥以迎娶有莘氏之女。诗中的“造舟为梁”就是把船连接起来,加板于上,搭成一座浮桥。浮桥是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座浮桥也被认为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桥梁。
在周秦时期,造桥技术尚且落后,而财力匮乏也使得桥成为稀奇之物。当时,桥梁稀少,仅在少数河流的少数地方可以见到,而且也大多为结构简单的梁桥或浮桥。不过在秦国取得霸主地位之后,采取了包括兴建水利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也自然带来了桥梁建设的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曾经修造了咸阳渭水桥,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柱或石柱木梁桥,全桥长达四五百米,宽达13~15米,共有68跨。由于当时各地之间的商业发展和战争频繁,很多特殊的桥梁相继出现。如在山中的交通要道上铺设木板建成的栈桥,和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盖有廊屋的陆上长桥。尽管当时的形式尚简单,但在周秦时期梁桥、索桥和浮桥都已经开始出现,而拱桥在西汉时期才开始发源。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年)间的汉墓画像上出现的一座石拱桥,据推测其描述的就是泗水上的一座石拱桥。不过真正让石拱桥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却是隋炀帝。
赵州桥和小商桥是隋炀帝留下的最著名的桥,而赵州桥更早已成为古桥的代表性杰作。这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年),其桥跨之长领先世界水平约一千年之久。由于隋炀帝好征发民力、大肆修建工程,也留下了洛阳的天津桥、扬州的二十四桥等无数流传千古的名桥。
到了国泰民安的唐朝,桥梁建筑得到了巨大发展,大量浮桥改梁桥,以及对灞桥、长安三渭桥等早期古桥进行重建与修复工程,石拱也在此时开始演变出多种形式,出现了弯板三折边石拱桥和椭圆形拱石桥等多种特殊结构。宋朝时期,桥梁建设技术开始全面发展,古桥建设达到了巅峰时期。气势恢宏的有亭长桥、木质长桥的桥屋被大量建造,飞檐斗拱令人叹为观止,石梁石墩桥更可长达五里、重至吨,开创了以牡蛎黏结基石的“种蛎于础以为固”方法和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贯木拱。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桥梁的构造类型已经基本上发展成熟,技术与形式上的革新却一直没有停止。
西安的灞河烟柳、渭桥伤别,福建跨越数里或重达百吨的石墩石梁桥,西南山区中的各式竹索、铁索和藤索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的风雨桥,在不同的地域中,古桥显现出了各不相同的风貌。然而,自然的风雨和战争的侵害,大多古桥都已淹没在浩瀚的历史烟波中去,仅能从流芳的画卷中领略一代名桥风采。
而今,现存古桥不多,它们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宝藏。除了潮州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县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和泉州洛阳桥这四大古桥外,中国各地仍散落着诸如苏州宝带桥、扬州五亭桥、北京玉带桥、绍兴八字桥、福建安平桥等古桥遗珍,待人寻访。
提起中国古桥,不得不提“北赵南洛”。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河上,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因为这座主孔跨度有37.02米的桥,拱高却只有7.23米,宛若一弯新月出水而升。在主拱两端的两个小拱为赵州桥增添了空秀灵丽之美,也兼有节省建筑材料、减轻桥身自重和便于排洪等多重作用。
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围绕它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而位于泉州的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梁桥的代表之作。南宋后,政治中心的南迁带来工匠大量涌入福建,福建的桥梁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泉州洛阳桥在泉州市附近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宋皇五年(年到年)之间历时六年建成,桥跨度1多米,有桥墩46座(一说44座,现仅余31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在一千多年前泉州的某个风平浪静、潮水低落的日子,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同时出动了,这些石条随即被同时填入了洛阳江中,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米,宽25米的桥基。这就是世界首创的“筏形地基”。当时,工匠们为建筑洛阳桥,先后发明了“筏形地基”“浮运架设”等开创性的桥梁技术。
洛阳桥之后,福建修建了大量的石梁桥,技术不断发展,如泉州金鸡桥和福州万寿桥中应用的“睡木沉基”基础。而漳州的江东桥重近吨的石梁架设问题,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中国的四大著名古桥中,赵州桥、洛阳桥以开创性的桥梁建造工艺闻名于世,而位于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则集合了建筑与古代百姓的生活之美。潮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简简单单的二十八字概括了广济桥桥墩的演变。这座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广济桥的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多年。其梁舟结合,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每个桥墩上均建有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两只铁牛分东西镇水。作为“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再加上有如此众多的亭台楼阁,广济桥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获得了“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