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2.5千米处,横跨于洨河之上。据唐中书令张嘉贞撰写的《石桥铭序》,此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营造,建于开皇至大业年间(—)。史料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就已经在渭水上架设浮桥,东汉时期(25—)出土的画像砖上,已有拱桥的图形。而至今尚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就是隋朝的赵州桥。
赵州桥为敞肩式单孔石桥,全长50.82米,桥宽9米,主拱净跨37.02米,拱矢7.23米。结构上最直观的特点是跨度大,弧形平缓。这样既降低了桥面的坡度,扩大了通水面积,又便利交通。赵州桥采用了纵向并列砌筑法。桥体由28道并列的拱券砌筑,每道拱券自成一体,能独立站稳,倘若一道拱券损坏,不致影响全桥。这种方法,可以一道一道拱券施工,十分方便。为了加强横向联系,防止倾斜,又采取了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铁”连接加固,增强了整体稳固性。而在桥身设置敞肩拱,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敞肩拱,即在主拱的两端又各建两个小拱,小拱的净跨为2.85米和3.81米,使主拱的肩部敞开,既增大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平推力;又节省石料,减轻了由于桥体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压力,从而增强桥梁的稳定性。敞肩拱的设置,还使整座桥梁显得轻灵秀丽,增加了观赏性。历代不少诗人将赵州桥赞誉为“新月”“长虹”“苍龙”“玉环”等,更令这座古老的石桥成为一道艺术的景观。这种艺术性还直接体现在桥面栏板和望柱的精美雕刻上。桥面两侧共有42块栏板及望柱,如今的栏板、望柱都是年国家拨款加固修复后的仿制件。在对石桥勘察修复过程中,曾经在河床内挖出历代大小桥石余块,其中包括碑刻、栏板、望柱、狮子头、仰天石(安置栏板、望柱的脚石)等,大多残破。石质均为石灰石,色泽或青润或灰白,其中年代较早的石质青润,雕刻制作精美。各式青龙的雕刻图案与唐张嘉贞《石桥铭序》中的描写相吻合,应为隋代原物。雕龙栏板和望柱均为半圆雕刻,龙的形态各异,若飞若动,具有胜似透雕的艺术效果。另外,在雕龙望柱上有安置柱头的榫眼。按《赵州志》所载,唐高宗龙朔年间(距隋建桥不过五六十年)有狮子柱头,隋朝望柱上装有狮子柱头的可能性极大。这些出土的隋朝雕龙栏板和望柱,无疑是隋代雕塑艺术的精品。
赵州桥石栏板隋年河北赵县赵州桥址出土长厘米,高84.5厘米栏板一侧浮雕双龙对穿岩穴的图像,质感、力度很强,极其灵动传神。
赵州桥外形美观,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据年修缮时测量,这座古桥虽然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车来人往,以及洪水、地震的冲击,桥基仅沉降了5厘米左右。其坚固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