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很多古桥,它们历经千年不倒,至今依旧在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人建设桥梁的高超智慧。目前公认的有四大古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和泉州洛阳桥。”今天笔者重点给大家介绍泉州的洛阳桥,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得以修建,是源自隋唐时期中原人南迁的结果,当时中原洛阳人带着先进生产技术来到泉州,他们修建了这座无比坚固的跨海大桥。公元年,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7年耗银万两。这座桥梁修建前,人们只能靠渡船,每逢大风涨潮,海难事件层出不穷,于是当地人取名“万安渡”,以祈求风调雨顺。洛阳桥长米,宽7米。目前桥面上留存石亭2座,石刻2尊,石塔5座等。据说,自从洛阳桥建成之后,泉州地区爆发了修建桥梁的热潮,很短时间里就修建了多座桥梁。那么,修建了如此之多的桥梁,为何单单洛阳桥出名了呢?这要从桥梁的特点来说。洛阳桥设计者在修建这座桥梁时,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种加固桥梁的方式,“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洛阳桥频临出海口,在这样的地段上修建桥梁,保证桥梁基础的稳定是一个很大问题。如果使用打桩修建基础是不适用了,于是设计者采用了“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解决了软土地基上修桥的关键问题。所谓的“筏形基础”是指用船在满载石头,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础。据桥梁专家推测,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宽约25米,长1公里,提高江底标高大约3米以上。解决桥基础外,设计者考虑到江水团结对桥墩的破坏,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种蛎固基法”,就用在桥下养殖牡蛎,“以蛎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名桥胜谈》中详细说明了“种蛎固基法”,“先在水中抛大块石,铺满桥址,形成水下一道矮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基础胶固,便成整体。次于础上安砌石墩。”牡蛎有在石缝隙里生长的习性,加上可以分泌粘性物质,这样就可以把桥墩和桥基础紧密凝结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动物用在加固桥梁的先例,另外洛阳桥的桥墩被修建成船型。这种桥墩使用坚硬条石交错垒砌,如同一条小船,桥墩的两头尖以减弱浪涌对桥墩的冲击。是不是很巧妙?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容小视,这就是洛阳桥近千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参考资料:《揭秘洛阳桥》、《名桥胜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41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