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在我心中的排名一直是这样,不算《红楼梦》,这三部没有第一,《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并列第二,《水浒传》垫底。别问为什么,可能还是神话更吸引人的猎奇心理吧。
而作为中国神话小说的集大成者,《西游记》当之无愧。其他的《封神演义》、《镜花缘》、《唐朝传奇》还是比他差了那么一丢丢。至于《聊斋》更像是笔记小说。
《西游记》的故事,经过电影电视的改编,已经很多跟原著都大相径庭了。而前段时间章先生卷入西霸的漩涡,更让人对《西游记》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西游并没有像红楼那样成就出一门学问,但是也让后世很多人靠他吃饭。这就是吴承恩的功劳。但是归根结底是唐僧的功劳。因为古话说:真三国,假封神,一本西游哄死人。除了唐僧其实西游的其他角色基本都是虚构的,包括主角孙悟空。
但是这不妨碍大多数人,热衷对他们的来历进行考证或者研究到底影射了谁?
我想前人说的太多,今天我倒是想跟大家来聊一聊,西游里比较让人讨厌的唐长老。
其实小说不必较真,历史的真相未必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但是这个大唐高僧,在某种层度上是真的伟大。
历史上唐僧就是玄奘,生于年。圆寂于年,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其实玄奘法师修行的年代,李唐王朝并不笃信佛教。因为李世民说自己是李耳的后人,奉行道教。
而这个玄奘法师则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
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年)出生。
对于家学来说,他从小跟父亲学习儒家经典,至于为何出家,一来可能是受到二哥的出家的影响,二来或者独具慧根确实与佛有缘,三来在一个佛教不算主要的年代,他却独自担负起振兴发扬得重任。这可能就是一种宿命。
而背道而驰就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气。
唐高祖武德元年(年),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
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可以说四川的日子给他打下来非常好的佛学基础。
通过名家指点和自己得悟性,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
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
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批准。要知道,即便是古代也有签证的需要,只是方式不一样。跟《西游记》的太宗还跟他拜把子,送他一程完全不一样,那只是吴承恩的美化罢了。
不过佛家弟子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其实是一种舍我精神,你皇帝不许,我就自己悄悄去,那时候出国不容易,但是也没有现在这么难。
贞观元年(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年),二十七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西行路上也有自己的追随者,这些在后来其弟子记述的《大唐西域记》都有记载。
里面虽然没有《西游记》那么多想吃唐僧的妖魔鬼怪,但是还是有很多离奇诡异的故事。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就是唐僧自己埋下的西行伏笔,为自己后来回国打响名声的另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大唐“三千车和尚”。
据说玄奘出行求佛,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了比丘更高的境界。在路过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的时候,路径一山洞,蝙蝠所居,里面全是蝙蝠,玄奘点了火把进去休息,发现里面有一人在那里坐枯禅,此人入定不知道多少年,满身都是蝙蝠屎覆盖,头发都打结了。
玄奘法师一看就知道是一个修为极高的人,便用法力将其唤醒。此人原来也是个修仙者,隋朝末年就在此洞入定参悟,居然已经过百年,但是不能突破玄关。
玄奘说:足下也算是功力高深,至于为何没有参破玄关,还是因为功德不够。
那人问:需要何等功德?
玄奘说:我佛慈悲,普度众生,今有小乘之法不足以教化普罗大众,贫僧天竺愿求得真经,度我等脱离苦海,你可以当我内应了。
原来李家并不信佛,玄奘看他修为高深,只是还差一些东西,正好通过他已经达到的五眼六神通的部分境界去影响李家。于是让他去坐化轮回到东土丞相的家中为子,在他取经过程中,可以替自己跟皇帝解释佛法。
这人一听也突然开悟,立即含笑坐化东土投胎去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公元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又说:“今日丞相子应该颇具慧根,跟皇帝多有交涉吧?”
太宗说:“丞相是不错,可惜儿子不长进,是个纨绔子弟。”
玄奘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人进入富贵人家,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歌舞升平,早已经迷失本性,修为到底不够,玄奘的重托,早就被这里的温柔富贵乡给忘记了。
好在唐僧这些年的名声越来越大,太宗也改变了很多想法。只是这个投身的人,怎么办呢?
唐僧要收他为徒,传承佛法,因为他其实慧根很高,太宗很乐意,但是传旨到丞相家,这个败家子很不乐意,居然想抗旨,最后丞相没办法,问他怎么愿意,他说一千车金银珠宝,一千车美女,一千车酒食,同去寺院方可。
这块难坏了皇帝和丞相,可是玄奘说可以依他。于是这个人就来到寺院。
当他进入寺院,听到寺庙钟声一响,犹如当头棒喝,豁然开悟,一下记起来了前生之事。立即退回三千车的珠宝美食和美女。潜心拜佛和拜玄奘为师,一起研究传播佛法。这个和尚就被后世尊称为三千车大和尚。
唐麟德元年(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但是玄奘法师的伟大贡献,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42.html